5月12日,南昌暴雨積水嚴重,一輛小車沖入水中,女車主呼救,所幸路人出手相助得以脫險。
一場特大暴雨將北京城淋了個透,誰也沒有想到,現代化大都市里,雨水還能奪命。有人反思,說這場大雨就像一場考試,我們都不及格。其中,市民缺乏自救能力的問題再次暴露,引發了人們對逃生自救方法的大討論。為什么國人如此欠缺自救能力?如果再次面對暴雨和山洪,我們應該怎么做?《生命時報》邀請各方專家共同探討,希望下一次,我們能更從容鎮定,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災難面前自救能力缺失
7月21日的北京特大暴雨已經過去好幾天了,但它留給這個城市的慘痛記憶揮之不去。尤其是當媒體報道了丁建中在廣渠門橋下車內溺亡的細節后,很多人唏噓不已。救援人員救出丁先生時,他已經沒有生命體征,頭骨也出現碎裂。丁先生的家人說,他的妻子曾在電話里提醒他后備箱有錘子和千斤頂,能砸開玻璃。但當時他已經沒有力氣了。
在這場暴雨中,由于自救不當導致的死亡案例還有不少,如41歲的段寶林,在離家不到1公里的鐵路橋下,試圖一個猛子沖過水深2米多的大水坑,卻連人帶車被陷了進去;租住在地下室的33歲的王靜,直到水淹至過人高,才開始逃生,沒想到為時已晚。
去年7月5日,北京地鐵四號線動物園站上行電扶梯發生設備故障,突然倒轉。正在搭乘電梯的乘客面對突發情況不知所措,紛紛跌落,導致踩踏事件發生,最終造成1人死亡。記憶中的危難時刻還有很多。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由于缺乏基本的逃生技能,許多人在無序逃生時遇難;2010年11月17日,上海教師公寓發生火災,情急之下,很多住戶從樓上縱身躍下……
這些災難給了我們血的教訓。每一次也都會掀起一小陣學習逃生自救知識的熱潮。但是,過不了多久,人們又會漸漸淡忘。去年,《生命時報》曾聯合北京急救中心、新浪網、搜狐網進行了一項網絡調查,在回答“常見緊急事件的正確處理措施”10道題目時,參與其中的17553人,竟有七成人答錯了。廣州市紅十字培訓中心培訓部副部長鐘云鶯感慨:“國人面對危險的逃生知識太過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