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北京:家庭醫生式服務年內覆蓋100%的常住居民

2012-09-17  來源: 京華時報
[字體: ]

  為了解決患者扎堆三級醫院的情況,北京市醫改方案中明確提出“家庭醫生式服務進社區”的概念,希望通過家庭醫生一對一的服務,鼓勵居民遇到感冒等“小病”不再去大醫院排隊掛號,而是通過自己的家庭醫生拿藥治療;鼓勵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在社區接受全科醫生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指導,最終形成“分級就診、雙向轉診、康復在社區”。

    來自北京市衛生局消息稱,今年年底前,社區醫療改革工作還將邁上一個新臺階——家庭醫生式服務覆蓋100%的常住居民。

    團隊服務

    簽訂健康契約患者獲個性化“處方”

    “您的血糖已經穩定下來了,平時應少吃堅果、肥肉,多吃芹菜、茄子等蔬菜。”前天,家住德外的居民杜愛國照例來到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找自己的家庭醫生團隊進行復查。刷完社保卡后,他的健康信息被同步傳送到系統中。

    與在其他醫院看病不同的是,杜愛國在掛號后并不用排隊等醫生,而是先進健康小屋,在保健師或護士的指導下,測量身高體重、血壓、血糖等,測量信息同步顯示到他的家庭醫生電腦上,系統會根據其最新的健康情況,對他下一階段的飲食進行指導。

    “以前我都得起大早去最近的宣武醫院掛號,也就是拿個藥,再問問大夫應該注意什么,但掛個號那個難呀。前年這個社區醫院推出了家庭醫生,我看著新鮮,就和社區醫院的大夫簽了約,沒想到還真方便。”他每周都到社區醫院,除了常規的檢查外,社區大夫還對他的飲食習慣、作息周期以及體育鍛煉情況進行指導。更讓他省心的是,由于開通了雙向轉診及專家坐診,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北大醫院的專家下到社區出診,每每有這樣的機會,社區大夫都會給自己提前安排就診。

    【成果】

    2011年,北京16個區縣啟動家庭醫生式服務工作,至2012年3月底,北京市共建立社區衛生服務團隊3180個,家庭醫生式服務累計簽約79萬戶,共161萬人。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透露,到今年年底前家庭醫生式服務實現北京市全覆蓋的目標沒有問題。

    知己健康

    接受健康提醒“老宅男”愛上運動

    65歲的陳誠家住東城區小黃莊社區,退休已6年。

    說起曾經的自己,陳大爺總結了三大“罪狀”:“宅”“愛吃肉”“暴飲暴食”。陳大爺一直沒想過這樣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好。直到兩年前,他因為嚴重的高血壓、高血脂誘發冠心病住進醫院,沒過多久,又因腰椎病再次住院。經過住院治療,病情雖然得到控制,但因為年事已高,治療效果并不好。

    就在陳大爺苦悶的時候,小黃莊社區醫院的醫務人員了解到他的血壓超標,請他來參加知己健康管理。

    于是,陳大爺別上了像“BP機”一樣的能量監測儀,他每天的運動量都記錄在這個小儀器里。“我以前就是一個宅老頭,有時三四天都不下樓。”“被管理”后,陳大爺每天堅持運動,剛開始運動量掌握不好。有時候運動超量了,方莊社區醫院的醫生就會提醒他,運動時間過長不僅容易崴腳,還會因疲勞而“事倍功半”;有時候運動量不夠,醫生會提醒他加大運動量。

    【成果】

    從2007年至今,全市已有8個區縣的逾600家社區醫院開展了知己健康管理工作,納入管理的人員共建檔41687人,完成強化干預管理30284人。其中高血壓管理有效率達93.1%,達標率91.6%;糖尿病管理78.7%,達標率71.5%。

    心理疏導

    醫生公示手機號隨時為患者“寬心”

    一走進右安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心理咨詢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靠墻書架上擺著的2000多個道具,包括人物、綠植、家具、茶具等,旁邊則放著一個沙盤。心理咨詢室的“主人”劉醫生介紹,對患心病的人而言,面對面聊天未必能讓他們敞開心扉,但“沙盤游戲”則可透露他們的內心世界。

    “曾經有個小姑娘前來治療,她的表現就是突然厭學。她來后從架子上選擇了老人坐著休息、小姑娘在玩耍的木偶道具。經過觀察和聊天,我發現小姑娘是因外婆去世,傷心厭學。后經疏導,很快她就恢復正常了。”劉醫生表示,咨詢室每天能接待4-6個病人,一個病人一次大概需1小時左右,這樣的引導性療法,對病人幫助很大。

    為時刻傾聽患者心聲,為其排憂,豐臺區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均全面開通了健康咨詢熱線,全區社區衛生服務團隊共配備“社區健康通”手機258部,號碼通過公示牌、居民聯系卡等向社會公布。通過“社區健康通”手機,“片兒醫”可24小時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疏導。

    【成果】

    5年來,市衛生部門已經為2000多名社區醫生進行了心理課程的培訓。僅豐臺區的23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就有13個設立了心理咨詢室,11個社區居委會建立了“心理健康促進室”。各區縣社區醫療機構目前都開設了心理衛生服務項目,有的設有專門的科室,有的則把心理咨詢融入到日常的診療當中,在為患者提供身體治療的同時,輔以心理疏導。

    自我保健

    構筑鄰里健康網病號成家庭保健員

    去年,王正成到大城子鎮社區醫院參加了腦卒中篩查,被診斷為腦卒中高危人群。醫生來找他想讓他加入家庭保健員,還沒等開口,他就說“我很忙,沒時間聽你們講課”。

    社區醫院的醫生們找到了王正成的女兒,并將她培養成為家庭保健員。家庭保健員多為慢性病患者,旨在用學到的知識技能做低油少鹽的飯菜、指導家人運動、進行中醫按摩,幫家人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

    得知慢性病對健康的危害,小王開始做起了老王的工作,不僅買來了樂器陶冶情操,還積極勸老王多學習醫療保健知識。

    女兒的行動起了作用。以倔脾氣著稱的老王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僅堅持服用降脂藥,減少了食鹽和脂肪的攝入,還控制了情緒,心態平和,不再隨便發脾氣,每天早上堅持散步30分鐘。目前,血脂檢查各項指標均顯示正常的他已經自覺加入到女兒的隊伍里,向鄰里街坊宣傳起健康知識。

    【成果】

    從2007年到2011年,本市已累計培養家庭保健員12.7萬余名。今年,本市還將首次培訓2000名懂中醫藥知識的家庭保健員。2015年之前,北京市家庭保健員數量將達到20余萬名。

    延時服務

    社區醫院晚下班看病不必再擠時間

    “來這兒看病別提多方便了,醫生護士態度也特好。這不,孩子有點低燒,還咳嗽,我就帶她來這兒輸液了。她高三了,每節課都特寶貴,不想也不敢請假。”上周一晚6點多,豐臺區盧溝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觀察室里,郭先生正陪著剛放學的女兒輸液。

    此時,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層大廳仍燈火通明,在稍感悶熱的觀察室里有五六名感冒患者正在輸液。一名守在這里的護士不時地觀察患者的情況,“因為擔心病人再感冒,所以不敢開空調”。

    “說實話,有時候感覺是挺累的,工作量大了可能會感覺忙不過來。”不過,盧溝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內科醫生涂崢嶸欣慰地感嘆,延時服務確實方便了居民。為了最大程度地方便上班族和學生,盧溝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門診、急診、藥房都是24小時服務,而放射科、檢驗科也延長到晚上9時,每天晚上大約有9人值班。

    “138人負責18萬人的健康,壓力不小,但是畢竟堅持了將近10年。”院長吳海濤說。

    【成果】

    今年起,全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都延至晚8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醫療服務包括全科、藥房、化驗等,晚上坐診的至少有一名高醫資醫師。同時,為了方便居民夜間問診,社區醫生24小時保持“健康通”手機暢通。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