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中國需要“于是之式”的表演藝術家

2013-01-23  來源: 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與病魔抗爭了二十年后,著名話劇演員于是之20日與世長辭,引發文化界一片嘆惋。自李默然、陳強、張瑞芳、黃宗洛、張學津、姜鳳山等一批老藝術家于去年故去后,中國文藝界又一位德藝雙馨的表演藝術家乘鶴西去,為人們平添了一抹哀傷。

    于是之因病離開舞臺已經很久,是什么樣的精神和力量使得觀眾依然對他保持著一如既往的熱愛,并因他的逝去而悲傷?觀眾愛他,因為他的為人,因為他的才藝。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老舍夫人胡絜青曾撰文夸贊北京人藝的演員:“這樣一批長得并不好看、甚至都不夠標準的男男女女湊在一起,用他們的才華用他們的努力甚至用他們的生命建筑起了北京人藝這座輝煌的藝術殿堂。”

    于是之就是這群人物中的一個典型。勤奮、踏實、正直、低調,只求數十年磨一劍,不屑于一夜而登天。他的一生,是伴隨著戲劇界時斷時續的風波成長起來的。這其中,免不了經受各式各樣的痛苦,從貧困的青年,到惶恐的中年,再到沉重的晚年,他始終將打造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話劇藝術作為一生的追求和使命,甚至因過度勞累導致晚年失聲,而自嘲為“以前說話太多、受到上帝懲罰”。

    在舞臺上,他以高標準的審美準則要求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由他塑造的形象,無論是《茶館》中的王利發、《洋麻將》中的魏勒,還是《駱駝祥子》中的老馬、《龍須溝》中的程瘋子,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演繹得惟妙惟肖、恰到好處,甚至看不到任何表演的痕跡。他是一位真正用筋骨在演戲的演員,而不是依靠皮相博得大眾的追捧和喜愛。也因此,他才能做到為藝術而生,因表演而死。

    于是之不是唯一的好演員,老一輩的表演藝術家大多如此,這是一個時代的烙印。如今,隨著他們相繼離開舞臺,那個時代也漸行漸遠。而觀眾對老一代藝術家的深情懷念,也是他們對那個時代精神的懷念,從一個側面反襯出觀眾對一些新生代演員及當下演藝界亂象的不滿。

    如今的演藝界充斥著對一戰成名、一夜暴富的渴望,以及對“潛規則”的信奉。每年一度的“藝考熱”又將來臨,有多少青年是抱著對藝術純粹的熱愛而踏入表演學校的大門?又有多少當紅藝人是憑借著一副傾倒眾生的皮相獨占鰲頭?他們不惜重金打造“完美形象”,試圖為觀眾帶來完美的觀感。但由于缺乏筋骨的支撐,當美麗褪去后,所剩的只是毫無生氣的皮囊。

    中國的文藝界要想在未來有所發展和創新,就必須要培養出更多“于是之式”的表演者,謀求從做人到才藝的根本提升。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