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在我國,出生缺陷已經成為導致殘疾的重要原因。如何避免有先天缺陷的嬰兒出生,減少疾病帶來經濟和精神雙重負擔成為孕婦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對于出生缺陷的干預,我國建立了“三道防線”,包括婚檢與孕前檢查、產前篩查及產前診斷、新生兒疾病篩查。其中,產前篩查及產前診斷是目前預防出生缺陷最為重要和有效的一環。產前篩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唐篩”,是指通過經濟、簡便、對胎兒沒有損傷的方法,在普通孕婦人群中,找出可能懷有唐氏綜合征,愛德華綜合征及開放性神經管缺陷等出生缺陷患兒的高危孕婦。對于篩查結果為高危的孕婦,再進行有創性的產前診斷以確診是否懷有出生缺陷患兒。
目前,孕中期篩查是產前篩查的主要方式。醫院普遍采用的篩查方式有二聯和三聯篩查,在5%假陽性率時,對應的檢出率分別為60%和70%左右。歐美等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是四聯篩查。由于抑制素A指標的加入,四聯篩查的檢出率可以達到80%以上,并且假陽性率在三聯的基礎上降低了51%左右。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優生學科、產前診斷中心主任王和教授對產前篩查的準確性做了進一步解釋:“在假陽性率方面,四聯技術更加準確,也就是檢出來高危的胎兒中出現真正有缺陷的胎兒的可能性更大。
產前篩查的結果若為高風險,需要通過有創產前診斷方式確診,羊水穿刺為目前產前診斷的金標準。如果確診懷有唐氏兒,孕婦可以知情選擇終止妊娠,及時阻斷缺陷兒的出生。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孕婦在懷孕12周后才到醫院建檔,往往容易錯過孕中期的產前篩查時間,從而耽誤了必要的產前篩查與羊水穿刺。研究表明,超過24周的孕婦,多數應用胎兒臍帶血穿刺抽取血樣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這種方法由于操作技術難度較大、流產率高,還未在國內臨床上廣泛應用。所以,孕婦應重視產前篩查,在最佳產前篩查時間內去醫院進行檢查。
據北京市衛生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北京市產前篩查與診斷每年至少預防了六成以上的嚴重致死性出生缺陷兒的出生,如2012年就有效預防了74.9%的唐氏綜合征患兒的出生。因此,增強孕婦產前篩查意識,進行產前篩查,在妊娠初期階段發現問題,是及時采取干預措施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