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通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大多數患者在早期沒有癥狀,隨著人體骨質的逐步流失而出現癥狀,晚期大多數病人會出現全身關節疼痛,甚至稍有不慎受到磕碰便會骨折。
“骨質疏松癥已經成為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公眾亟須提升關于骨質疏松的關注和認知。”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臨虹介紹,根據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發布的中國骨質疏松白皮書,我國至少有6944萬人患骨質疏松癥,另有2.1億人骨 量低于正常標準,存在骨質疏松的風險;我國50歲以上的人群中骨質疏松癥總患病率為15.7%。骨質疏松癥已經躍居中國第四大常見慢性疾病,公眾亟待提升 關于骨質疏松的關注和認知。
把握35歲補鈣黃金期
在很多人看來,骨質疏松是隨著年齡增大而出現的自然現象,是小病,不礙事。事實上,很多人誤以為是“小病”的骨質疏松,產生的后果非常嚴重。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學會副主任委員夏維波教授指出,骨折是骨質疏松的最大危害,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殘最常見的原因。
“此外,骨質疏松性骨折還給中國的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夏維波表示,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預測,隨著中國人群期望壽命的增加,特別是70歲以上人群所占比例逐漸增大,骨質疏松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將給中國衛生系統 帶來愈加嚴峻的挑戰,相關防治費用將從2010年的427.6億元增長到2050年的1086.1億元。
人體骨骼是動態的器官,身體會不停制造新的骨組織,而舊的骨組織會被分解及取代。通常在35歲前后,人體骨量達到峰值。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量開始流失且不可逆轉。
一直被視為“老年人專利”的骨骼健康隱患,如今正不斷“突破”年齡限制,悄然侵襲著年輕一族。而人們之所以會在不知不覺間患上骨質疏松,很大程度上源于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熬夜、抽煙酗酒、飲食重口味、喜飲咖啡、碳酸飲料等。
研究表明,在35歲前后,人體骨量在達到峰值后開始走下坡路,體內鈣質“支出”大于“收入”,隨著年齡的增長,鈣質流失會進一步加速。若不及時 “儲備”骨量、補充鈣質,骨骼質量將會變差,并進而引發骨質疏松、骨折等一系列骨骼健康問題。因此,預防骨質疏松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中青年也應提起 足夠的重視。
夏維波提示,絕經期后的女性及中老年人是骨質疏松癥的高發人群;此外,不良飲食習慣如酗酒、咖啡因攝入過多,也會使人體缺鈣,導致骨質疏松。這幾類人群應盡快到醫院進行骨密度測試,及時監測自己的骨質健康狀況。
補鈣≠治療骨質疏松夏維波介紹,人體中的鈣有99%存在骨骼和牙齒里,鈣是決定骨骼健康的關鍵元素;而維生素D3能增強將鈣質主動運送到細胞的能力,從而減少補鈣過程中的“鈣浪費”,有效促進鈣的吸收和利用。因此鈣質和維生素D3同補能達到更好的補鈣效果。
大家普遍認為,從日常飲食中就能獲取到足量的鈣質,但事實并非如此。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的結果,目前我國城市居民平均每日鈣攝入量只有400毫克左右,與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的800毫克至1000毫克的日推薦攝入量相差甚遠,缺口高達600毫克。
老百姓還有一種錯誤認識——補鈣就能治骨質疏松。其實,補鈣只是基礎治療,能不能吸收是另一回事。夏維波認為,首先要明確病因,對于原發的骨質疏松,除了補鈣和維生素D,還要服用抑制骨破壞的藥物,并且要長期堅持服用至少3年。
“均衡膳食外,正確補充鈣制劑彌補鈣缺口,鈣含量在600毫克左右的、添加了維生素D3的鈣制劑就是比較合適的選擇。”夏維波建議,除了攝入足 量的鈣和維生素D3之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適量運動,多曬太陽,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都是預防骨質疏松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三級預防防治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最初是無癥狀的,接著可出現腰背酸痛、駝背,甚至身高降低和骨折。導致骨質疏松的原因主要有性別、年齡、運動量、激素水平、遺傳因素、吸煙飲酒等。其實,只要落實三級預防就可有效降低骨質疏松的發生率和致殘率。
一級預防應從兒童、青少年做起。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多食用富含鈣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蝦、魚類、雞蛋等;堅持科學體育鍛煉,多接受日光浴。
二級預防主要指中年人,尤其是婦女絕經后,骨量丟失會加速。這部分人群要戒煙戒酒,少喝濃茶及碳酸飲料,少吃糖及鹽,動物蛋白的攝入量也不宜過多,同時每年進行骨密度檢查,及早制定防治對策。
三級預防主要是指已明確診斷骨質疏松癥患者的治療及預防。除了配合專科醫生治療外,要加強防摔、防碰、防絆、防顛等措施,適當參加戶外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跳廣場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