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聯合食品企業共同調研的6-36月齡嬰幼兒膳食營養調查結果顯示,來自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沈陽、 蘭州、鄭州和蘇州8城市的1409名嬰幼兒,其食物種類集中在配方奶、米飯、面條、豬肉和雞蛋組成的5大食物,但果蔬攝入“非常不理想”,而米飯和面條等 “低營養密度食物”攝入過多,輔食種類少且質量較差。
嬰幼兒水果蔬菜攝入太少?米飯、面條屬于低密度營養食物?這對于喜歡吃大米、白面、果蔬的中國媽媽來說,有些出乎意料。
對此,新京報記者請來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陳克對此項報告進行解讀,并結合世界衛生組織、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最新成果,對提高嬰幼兒輔食質量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問題1 米飯面條等低營養輔食攝入過多
提高奶蛋肉的飲食比例
由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雀巢研發中心和雀巢營養科學院發布的嬰幼兒膳食營養報告指出,8城市嬰幼兒食物種類非常集中在配方奶、米飯、面條、豬肉和雞蛋組成的5大食物。建議減少米飯和面條等低營養密度食物,提高奶、蛋、肉等高營養密度的食物比例。
●解讀:
中國營養學會認為,7-12月齡嬰兒所需能量約1/3-1/2來自輔食,13-24月齡幼兒約1/2-2/3的能量來自輔食,而母 乳喂養的嬰幼兒來自輔食的鐵更高達99%。嬰兒最先添加的輔食應是富鐵的高能量食物,在此基礎上逐漸引入其他不同種類的食物以提供不同的營養素。
●支招:
中國營養學會《7~24月齡嬰幼兒喂養指南》:輔食添加每次只添加一種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從一種富鐵泥糊狀食物開始,如強化鐵的嬰兒米粉、肉泥等,逐漸過渡到半固體或固體食物,如爛面、肉末、碎菜、水果粒等。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陳克:米、面營養高低還要看烹調方式,湯泡飯、稀飯、湯面等可降低熱卡,建議家長對1歲左右的孩子可選擇軟干飯。
問題2 果蔬攝入情況不理想
直接吃水果而不是果汁
調查發現,嬰兒配方粉及成長型配方粉是6-36月齡嬰幼兒獲取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B2、B6的最主要來源,供應量均超過總攝入量的1/3。
而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非常不理想,果蔬來源的維生素C等營養素貢獻很小。大量維生素C及B1的攝入主要來自奶粉和雞蛋,表明果蔬對中國嬰幼兒日常飲食微量元素的貢獻不是很明顯。
●解讀:
參與調研的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王培玉等專家指出,蔬菜水果不僅能提供多種天然的微量營養素,還可以降低成人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不過,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陳克提到,在實際臨床中,大城市并不常出現孩子果蔬攝入不足。在其接診的營養不良兒童中,平均每10個孩子有3-4個反而是因主食攝入不足而果蔬攝入過多,導致低體重等營養不良現象,“這說明有些家長對果蔬攝入重視過頭了。”
●支招: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陳克:對營養狀況比較好的孩子來說,主食攝入得比較好,進食習慣沒有太大問題,家長不必過度緊 張。推薦給孩子直接吃水果,而不是果汁,因為果汁除含糖高外,其纖維素在加工過程中也會被人為過濾掉。蔬菜可選擇深綠色的,其富含β胡蘿卜素。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孕期、哺乳期婦女和0-6歲兒童膳食指南》(2007):6-12月齡嬰兒每日推薦攝入蔬菜和水果各25g-50g;1-3歲幼兒每日推薦攝入新鮮綠色、紅黃色蔬菜以及菌藻類150g-200g;新鮮水果150g-200g。
問題3 膳食補充劑57%嬰幼兒都食用
不必補充太多維生素膠囊
研究人員發現,與嬰幼兒果蔬攝入不足相對的是,營養補充劑已成為這一年齡段兒童獲取維生素A的第二或第三大來源,貢獻率為22%-25%,同時也是鐵、鋅、鈣的主要來源。在1409名接受調查的兒童中,有57%使用膳食補充劑,品類主要為魚肝油、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解讀:
一些研究證明,維生素片的作用或許被“神化”了。“維生素應盡量從飲食中補充。覺得自己缺乏某種維生素,通過吃維生素片或膠囊來補 充,可能會增加患病風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單純吃維生素C不僅沒有抗氧化作用,反而會觸發體內自由基加速氧 化反應,因此應多吃新鮮水果蔬菜,而不是用維生素膠囊之類的代替。
●支招: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陳克:正常孩子沒有必要通過維生素等補充劑來攝入營養元素,而是應倡導通過正常飲食來補充。如果孩子已存在營養不良、厭食偏食或維生素明顯缺乏等癥狀,此時可適當食用膳食補充劑。
問題4 嬰幼兒鈉攝入超標
保持食物原味別額外調味
調研人員還發現,嬰幼兒的鈉攝入量遠遠超過推薦供給量,而主要來源是輔食中額外添加的調味品(即食鹽)。應避免額外加調味品,這對預防嬰幼兒因食鹽攝入過多而可能導致的成年高血壓等慢性病有重要意義。
●解讀: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如牛奶、肉和貝類、面包、加工過的肉類、零食以及調味品等加工食品中的鈉含量很高。而隨著飲食模式發生變化,人們對富含鉀的水果、蔬菜和膳食纖維(如全糧)攝入數量減少了。鈉攝入過多及鉀攝入過少均可增加高血壓等患病風險。
中國營養學會去年底修訂的《7~24月齡嬰幼兒喂養指南》也提到,淡口味食物有利于提高嬰幼兒對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減少偏食挑食,降低兒童期及成人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支招:
中國營養學會《7~24月齡嬰幼兒喂養指南》:嬰幼兒輔食應單獨制作,保持食物原味,不需要額外加糖、鹽及各種調味品,1歲以后逐漸嘗試淡口味的家庭膳食。
世衛組織:建議成人每天鹽攝入量低于5克,對2-15歲兒童,應根據其能量需求將攝入量相應下調。所有食用鹽均應加碘或用碘進行營養強化,這對胎兒和幼童的健康大腦發育有利,也會優化心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