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孩子的耳朵不能掏?

2017-12-1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體: ]

 “大夫,我這孩子最近耳背得厲害,話說好幾遍他才聽得到,麻煩您給看看吧?”“最近您給他掏耳朵了嗎?”“從小都沒敢給他掏耳朵,不是說小孩子耳朵掏不得嗎?”醫生用耳鏡一看,“您孩子的兩只耳朵都被耳屎堵死啦!”小小“耳屎”竟能產生如此困擾,究竟是怎么回事?

  人們所說的“耳屎”,在醫學上有個文藝的名字——耵聹。正如人體皮膚會排汗一樣,外耳道的皮膚也會“出汗”,但這里的“汗”是由一種特殊的腺體:耵聹腺分泌的。耵聹腺可以分泌一種淡黃色粘稠的液體,與混合皮脂和外耳道皮膚脫落的細胞碎屑,在空氣中干燥形成薄片,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耳屎、耳垢”,即耵聹。

  耵聹的存在,可以保護外耳道嬌嫩的皮膚和耳道盡頭脆弱的鼓膜,攔截“外物入侵”,此外,還能調節外耳道的酸堿度,防止細菌感染。需要科普的一點是:耵聹會自行排出!它會在孩子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著顳頜關節的運動帶動外耳道,借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自動被排出。因此,如無不適癥狀,無需定期“掏耳朵”。但小兒由于面部肌肉尚未發育完全,下頜關節活動無力等原因,耵聹易和塵土混合凝結成塊狀,堵塞于外耳道內,即為一種疾病——“耵聹栓塞”。

  耵聹栓塞聽起來陌生,但其發生率卻不低。據調查顯示,成年人中耵聹栓塞的發生率約為1/20,兒童中的發病率則更高,可達1/10。耵聹栓塞因栓塞程度及部位的不同而癥狀各異,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無癥狀,然而當外耳道完全堵塞后,患者就會以各種各樣的癥狀來就診。

  最常見的就是聽力下降。家長和孩子說話時,總要加大音量、重復多次,孩子看電視時調大音量,聽講時也常因聽不清老師講課內容而注意力不集中。因上述情況表現不特異,孩子本身并不能認識到自己聽力下降,所以往往在外耳道嚴重堵塞時才發現。一種少見卻嚴重的情況是,發生耵聹栓塞的同時,外耳道進水,滿滿的耳垢遇水膨脹,使聽力瞬間下降,甚至可導致耳聾。此外,長時間的耵聹栓塞,可刺激嬌嫩的外耳道皮膚,孩子因耳朵不舒服而搔抓,耳道皮膚常常感染,腫脹、潰爛、流膿等。感染嚴重時甚至累及耳深部結構,發生中耳炎。其他少見的情況還有,耵聹壓迫鼓膜時引起的眩暈、耳鳴,孩子難以分辨上述不適來源于耳朵,家長也常因為這些不典型的癥狀而就診其他科室,花了不少冤枉錢。

  有不少家長的誤區就是孩子的耳朵不能掏,其實是錯誤的。家長們需要定期檢查寶寶的耳道是否分泌耵聹過多,尤其是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以及常常使用耳機的學生們,其耵聹往往分泌較多而又容易排出不暢,因此,及時發現耵聹栓塞十分必要。

  發現耵聹較多時的“做”與“不做”:

  “做”:

  【1】可以用濕巾卷起來,慢慢地伸到孩子的耳朵里面轉一轉,輕輕嘗試能把耳屎轉出來;

  【2】用尖端較為圓滑的挖耳勺在耳道淺處輕輕搔刮,切勿太過深入,導致耳道盡頭的鼓膜損傷;

  【3】感覺外耳道發癢,可用尖頭棉棒蘸醫用酒精輕輕擦拭,這樣不但止癢而且有消毒防止感染的作用。

  【4】發現耳垢較多,又在比較深入的地方時,造成孩子不適或影響聽力,及時到醫院就診,用特別的儀器和方法清除耳垢。

  “不做”:

  【1】切記用尖或硬的東西挖耳,以免挖傷耳道;

  【2】用干棉棒挖耳也不適宜,因為棉棒的頂端干而大,不但不容易取出耳垢,反而有可能把耳垢愈推愈進;

  【3】切勿嘗試將耵聹完全清理干凈。

  綜上所述,請寶媽們記牢:正確認識“耳垢”,定期檢查耳道,區分“做”與“不做”,及時到醫院就醫!

  (北京協和醫學院)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