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通州計劃5年內完成20萬畝造林

2012-04-04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4月的第一天,通州區宋莊鎮葛渠村附近,溫榆河畔的土坡上,一簇簇樹苗劉海兒般齊整整地漸漸立起,它們是以“壽命”見長的北方國槐。早春微寒的空氣中,飄散著鮮潤的泥土香。

    半個月前,今年的“平原造林”工程在通州區開啟。按照規劃,該區5年有望完成20萬畝綠化造林面積,相當于比目前的森林面積“擴容”近一倍。5年后,其森林覆蓋率有望超過34%。

    生態建設與綠色產業融合

    “通州的特點是多河富水,國道較多。”據通州區造林辦主任田志剛介紹,此次造林主要以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為主體,境內主要公路、水系為“骨架”,新城“一核五區”、機場航空走廊等區域為補充,未來將形成“林水相依”的生態景觀。

    通州區還計劃在路邊、岸邊、林間等建設多條“健康綠道”,由此來打造城市周邊的“慢行”系統,引導游人不開車,通過步行或騎行方式進入森林綠地。此外,將生態建設與綠色產業相融合,帶動發展西集、漷縣、永樂店、于家務等特色鄉鎮。

    森林覆蓋率將達34%以上

    據通州區造林辦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區森林面積17888.62公頃,約合26.8萬畝,森林覆蓋率為19.74%,林木綠化率為23.92%。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9.37%,綠地率達到47.16%;人均綠地面積達到60.33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

    今年起,通州區將利用5年左右完成新增造林面積16.5萬畝,使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1.86%。在“達標”的基礎上,通州將力爭完成綠化造林面積20萬畝,使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4%以上。這意味著,5年后通州的森林面積有望比現在“擴容”近一倍。

    通州平原造林總體規劃

    按照劃區域、分組團、有特色的原則,構建“一環、四帶、四廊、多組團”的空間布局。

    ●一環:六環路兩側1000米范圍內綠化帶;

    ●四帶:北運河、潮白河、涼水河、鳳港河兩側形成大面積綠化帶,以及相互貫通的公園健康綠道;

    ●四廊:京哈高速、京津高速(含京津城際鐵路)、京滬高速、通燕高速兩側綠化帶向外延伸,形成層次感強烈的森林景觀;

    ●多組團:新城“一核五區”公共綠地及附屬綠地(城鄉接合部4個重點拆遷村,結合“一核五區”建設統籌考慮);宋莊綠色組團(航空走廊);臺湖綠色組團;永樂店地區碳匯型森林等景觀建設工程。

    ■ 亮點

    生態保健林:游玩同時吸入殺菌素

    通州區此次造林規劃了兩大“生態保健林”——即北運河西集段的保健林和潮白河潞城段的中藥生態林。

    兩公頃的保健林以松、柏為主。據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局長劉卉介紹,許多樹木不僅能吸塵放氧,還能分泌殺菌素,譬如松樹分泌的殺菌素能殺死白喉、痢疾、結核病的病原微生物;1公頃松柏林每天能分泌30公斤殺菌素,對人體大有益處。研究表明,在擁擠的商場,每立方米空氣中有細菌400萬個,林陰大道上就降為58萬個,到了“保健林”,這個數值就微乎其微了。在這里,病菌的數量大大減少。

    在潮白河潞城段,通州還規建了一片展示中醫藥文化的“藥用生態森林”。這里將栽植板藍根、二月蘭等低矮植物;林下就是草藥種植示范區;樹木則選擇杜仲、香椿、銀杏等具有藥用價值的樹種,“相當于一個形神兼備、通俗易懂的‘中藥博覽園’。”劉卉說。

    ■ 對話

    “我們要造林而不是造園”

    園林規劃設計專家稱“城市森林”約20年形成

    74歲高齡的檀馨,是著名園林規劃設計專家,也是通州區此次平原造林工程的設計師,“包攬”了5萬畝工程中近七成的設計。對于植樹,檀馨的看法是“不能將北京城圍上”。她說,盲目植樹就如“攤大餅”,需要規劃和計劃,所以要進行專業的設計。檀馨估計,她精心設計的“城市森林”大概20年能夠形成,“再有個二三十年,樹估計能長30厘米左右了,到時候北京應該會充滿綠色。”

    新京報:如何在此次造林規劃中融合通州的特色?

    檀馨:這次通州區委區政府、園林綠化部門拿出了大片土地,今年總共3.6萬畝,爭取達到5萬畝,是北京的冠軍。具備了這個空間,通州區就有條件形成集中、連片、連線的樹林,上千甚至上萬畝的森林。比如在六環路、溫榆河走廊等,就規劃了大片的樹木。北京就缺少這樣的景色,一望無際的,非常好看。

    新京報:此次規劃和你原來設計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嗎?

    檀馨:我摒棄了“景觀園林”這四個字。以前,人們總是傾向于設計種樹要種成什么樣子,怎么“擺弄”,這次我回避了這種思路。我們是要造林,而不是“造園”,所以我請教了很多專業人士,努力貼近林業科學的角度,比如哪些樹木向陽,哪些向陰。如果說園林是“小尺度”,這次的平原造林就是“大空間”,這個理念和國際上是一致的。

    新京報:能具體舉個例子嗎?

    檀馨:首先是生態功能。比如在六環路周邊,大片林子首先是要具備防風、防塵的功能,此外也要兼顧景觀。比如在京滬高速路附近,就會形成一片彩色葉子的樹林。這次是追求自然,“近自然”種樹。

    新京報:樹種的選擇有什么講究嗎?

    檀馨:這次在樹種的挑選上,北京市統一規定為要適合地域環境的,不大量種植那些適合南方、東北生長的樹木。其實,北京有很多土生土長的“很厲害”的樹,比如國槐,幾百年它都不死。還有銀杏,北京有上千年的銀杏樹,柏樹也有七八百年的,還有油松。

    國外對樹特別保護,每一棵都是珍貴的,它印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過去,我們種樹總是種楊樹、柳樹,壽命都不長,死了再種。實際上種樹的規劃應當是為30年、50年甚至100年以后。特有的樹種,能奠定一座城市的基調。

    新京報:你覺得你所設計的城市森林在幾十年之后會是什么樣子?

    檀馨:那時候,北京應該就像莫斯科、維也納、挪威一樣,擁有森林。人們就可以在森林中野餐、開房車度假,喜歡運動的人可以在森林中慢跑、騎自行車,享受和森林相依的生活。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