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來自房地產界、經濟界、法律界和規劃設計界的專家能進一步為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提供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來自被保障家庭的呼聲也能通過一條新增渠道實現上傳下達。昨日,本市成立了市住房保障專家咨詢組和監督建議組,除了各界專家以外,來自海淀區被保障家庭的于傳玲和來自東城區兩限房輪候家庭的韓丹梅這兩名普通市民,也成了監督建議組成員。
保障房體系將融匯專家智慧
市住建委委員、市住保辦常務副主任鄒勁松表示,住房保障涉及到投融資、施工建設、分配管理等多方面,關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更需要充分依托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需要多學科、多專業、多角度的知識優勢,凝聚社會各界智慧,同時也需要加強社會的監督。為此,市住保辦從報名的人群中聘請了34位專家,成立專家咨詢組,并同樣挑選了13位社會各界人士組成了監督建議組。
專家咨詢組下設3個分組,分別是政策咨詢分組、金融服務分組和技術支持分組。
政策咨詢組里,來自清華大學、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首經貿大學的學者們,和來自各級房地產協會的負責人組成了強大的顧問團,他們要做的,將是直接參與政策調研、草案制定甚至最終的決策環節。
記者發現,雖然此前要求,進入專家組的專家學者要求在本專業工作10年以上,具有高級職稱,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過與住房保障有關的論文兩篇以上。工程施工及規劃設計領域的專家還應參與實施過兩個以上保障性住房項目的施工或設計;但實際上,真正進入這一組別的專家們,幾乎全是各行業的翹楚人物,遠遠高于規定標準。
“我就是自己報名的,這是好事兒啊。保障房政策說白了就是三分,分房,分人,分政策。”原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劉克崮是專家組組長,其對于保障房的政策研究已有數年的歷史。
除了政策和資金以外,對于房屋設計、建設質量問題,專家組也將進行監督、檢查并直接參與其中。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高級建筑師劉曉鐘、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環境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朱光輝兩人牽頭成立的技術支持分組中,都是設計、建設、房地產領域里的“大人物”。
雖然與市民們很少直接接觸,但這個組團里,還有一個由金融企業高管組成的金融服務分組,組員分別來自瑞銀環球資產管理、中國銀行、國開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銀行業協會等企業、事業單位和協會的高管。
專家組將為保障房出謀劃策
今后本市的住房保障政策制定將新增一道程序,即聽取專家組意見。“由于住房保障體系涉及規劃、施工、社會、法律甚至金融方面的問題,專家組的意見會更有參考價值。”相關負責人說。
而在這47名成員中,既包括法律、經濟、金融、房地產管理、社會學、區域規劃、工程施工及設計等領域專家學者,又包括了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長期從事住房保障工作的基層管理人員和住房保障家庭成員。
這個專家組雖然帶有顧問性質,但成員們可不能“顧得上才問”,而是要定期進行實地考察和調研。這些專家在昨日領取了聘書后,當場就開始進行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們計劃是從近期就正式舉行活動,從保障房最早的設計環節就全程參與,這樣能更好地保障房屋的設計和建設質量。”劉曉鐘說,技術支持分組將為保障性住房技術導則編制、規劃方案審查、施工質量管理、標準化及產業化推進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鄒勁松說,專家組將為住房保障基本制度研究、重大課題調研、中長期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制定等提供決策咨詢,在政府部門起草住房保障工作政策文件時進行評估論證,并為住房保障投融資工作提供政策指導,參與設計、研究住房保障融資產品,對政府投入住房保障的資金進行使用效果評估。
輪候家庭意見將直達決策層
在昨日的成立大會上,原崇文區戶籍的東城區兩限房輪候家庭成員韓丹梅直接提出了建議,“我覺得目前各區縣公示的保障房信息有用的不多,我們想知道現在有哪些房源,大概什么時間搖號。”韓丹梅說,區縣住房保障信息應該進一步向普通市民敞開。
監督建議組里,除了有從住保部門退休下來的熱心老人以外,還有來自媒體、物業公司、法律界人士及普通群眾。
據介紹,保障房家庭成員如果想參加專家組,可向所在區縣住保部門報名,并填報相關材料。
在今年3月公布的報名條件中,要求報名的住房保障家庭成員為已購買、承租或正在輪候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成員。當月,曾經在2010年獲得兩限房輪候資格的韓丹梅就報了名。幾天前,當她真的收到聘請傳真時,連說“想不到”。
市住保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監督建議組的主要職能是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對政府部門日常工作進行監督,針對保障房政策制定、建設、公平分配、后期管理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及時提出改進和完善的建議。如果組內成員發現任何騙租騙購等違規行為,可以直接向市住保辦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