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遇到人為或意外情況造成井蓋開啟,安裝在井口內側的反光警示桿就會自動彈起,以提醒過往的車輛和行人注意繞行。
反光警示桿未彈起狀態。
昨日(12日),廣西南寧暴雨墜井女子的噩耗傳來,使人們再次繃緊了神經。積水中,市民如何發現井蓋移位后形成的“馬路黑洞”?北京排水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除了已經安裝的井下防墜網,今年城區還在井下嘗試安裝了1000個警示桿,當井蓋移位后,帶有反光材料的警示桿便會自動彈出井口,提醒過往車輛、行人:“這兒井蓋沒了,得繞著點兒走!”
汛期將替代人工“燈塔”上崗
還記得“7·21”特大暴雨中值守在井口旁的人工“燈塔”嗎?排水集團防汛隊員王新海就是其中一員。
當晚,因為菜市口路口南側的一個雨水井口臨時充當起了收水口的角色,身穿橙色搶險服的王新海舉著信號燈,在打開的井口邊守了半宿,生怕有行人不小心掉下去。那一夜,積水中到處可以見到這種景象,“王新海”們也因此得名“雨中燈塔”。
“積水下的井蓋移位后,行人很難發現。”王新海說,他和其他搶險隊員也很擔心,派專人值守畢竟只是個被動的辦法;井蓋一旦出現頂托移位現象,應該第一時間彈起警示標志,提醒過往車輛和行人繞行。
可是,馬路上的井蓋既不通電,又不發光,怎樣才能讓它自己“報信兒”?技術人員很快想到了電腦彈珠游戲中的兩個反彈桿。
利用彈簧桿,技術人員設計出30厘米長的反光桿,略小于井口的直徑,一頭固定在井口下沿的井壁上,另一頭在彈力作用下,可以快速向上抬起,使固定后的反彈警示桿在井蓋蓋上后頂著井蓋,在井口內保持水平;而在井蓋移位后,失去阻礙的反彈桿便會頂出井口,保持矗立狀態,成了一根警示桿。
而要替代人工“燈塔”,警示桿不僅可以反光,甚至還能發亮,因為每根反彈桿的頂端還預留了一個警示燈插口。防汛人員發現井蓋缺失后,會第一時間在彈起的警示桿上再插上一個15厘米高的紅色警示燈。
警示桿可與防墜網配套防護
昨日零時,白塔寺路口附近閃起了橙黃色的搶險燈光,王新海和同組的3名隊員手持聚光燈、鐵鉤,直奔馬路中間兒的雨水井,挨個兒打開井蓋。
“這些井蓋在汛期前已經安裝了防墜網,我們要看看是否具備再安裝警示桿的條件。”他說。在去年安裝14000張檢查井防墜網的基礎上,排水集團今年將在汛期前新安裝21500張防墜網,基本實現城區重點地區主干道上雨、污井口的全覆蓋。今年試用的1000個警示桿將安裝在中心區主要街道。
王新海、邊鋒哥兒倆一組,在井口下方打孔、安裝固定螺栓、插入警示桿。為了能看清楚,王新海干活時,臉幾乎貼在井口上,整個身體的重心也轉移到了井口上方,邊鋒一直抱著他的腰保護著。“防墜網都裝上了,井壁上還能有地方打孔嗎?”
王新海沒言語,一按手里的打孔機開關。“噌……噌……”鉆頭與水泥井壁接觸的一剎那,井口里騰起一片煙塵,鉆頭往里探了約10厘米,馬上停機,又平移至10厘米開外的井壁上。
“就你功夫最深,帶來的尺子用都不用。”邊鋒“埋怨”說。由于警示桿都是固定配置,在井口下方多深安裝,兩個螺栓之間的距離多少,這些都是“死數”,只要有一點對不上,不是警示桿的底座裝不上去,就是裝上后發現桿頭露出井口的高度偏小,效果打折。而王新海干活時,手里最有準頭,警示桿底座螺栓嚴絲合縫地插入井壁上的孔洞里,他一松手,桿頭“嗖”地一下,幾乎擦著遠端的井口邊沿彈了上來。
邊鋒用尺子一量,桿頭露出井口25厘米,記錄“合格”,蓋上井蓋前把桿頭壓在了井口下方。“按照以往規律,即使這里出現積水,警示桿還能露出一多半,與防墜網配套使用,可以同時達到警示、保護的效果。”他說。
目測20米外可見警示標志反光
由于這種自動警示裝置在本市還屬于新鮮事物,現場施工也引起了一些市民的圍觀。“我從老遠看,還以為馬路中間安了個禁止車輛調頭的隔離桿呢,開過來才看見就立在行車道的井口里,紅白相間的反光條挺醒目。”夜里給飯館送貨的司機楊師傅說。
記者駕車體驗時發現,在沒有積水的情況下,汽車燈光打到王新海安裝的警示桿上,反光在20米外仍可以看到,桿頂加裝警示燈后,人在百米開外便可看到。
為了檢測這種警示桿的使用效果,排水集團還專門在總部院內雨水井里安裝了一個試驗品。這里幾乎沒有井蓋頂托移位的可能性,可這套預警裝置卻有專人看管。“這種設備我們也是首次使用,它的可靠性有待進一步實踐檢驗。”技術人員表示,自動警示桿在今年汛期的“表現”,將決定來年是否繼續推廣使用。
包括防墜網和警示桿在內,防汛人員圍繞汛期井口安全配置了一系列的提示標志:雨天打開橋區雨水箅子,搶險人員會支起“雨水箅子打開”的藍色提示牌;夜間井下搶險施工過程中,紅藍色相間閃亮的“梅花燈”也會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