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下的農民,可以回學校重讀學歷了。如果當過木工、電工,或是農村會計,在養殖場、園藝園工作過的農民還能憑務農經歷折抵學分。昨天,教育 部和農業部聯合頒布《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涉農專業辦學10年以上的中職院校,可招收50歲以下的農民進行中職學歷 教育,幫助他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涉農中職校 培養新農民
在教育部和農業部看來,請50歲以下農民“回爐”讀中專有助于全面提升務農農民綜合素質、職業技能和農業生產經營能力。這是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 改革的一項嘗試,將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穩定和壯大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和農 業可持續發展。
依據《方案》,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主要招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領域工作的務農農民以及農村新增勞動力。招生重點包括專 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農村經紀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和農村基層干部等。50歲以下,且具有初中畢業以上學 歷的農民均可報名。
承擔培養任務的辦學機構應是國家承認的公辦或民辦的涉農中、高等職業學校;具有連續10年以上的涉農專業辦學資歷;具有相應專業及課程開發的能力,以及農民教育培訓經驗和師資力量。
目前,本市中職學校有97所,公辦中職中有種植、農藝等20余個涉農專業。
農忙多實踐 農閑多理論
中職校將為農民開設的學歷教育課程分為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業工程和經濟管理五個專業類,每個專業類包含若干專業方向。
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能力拓展課三大類,學生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相應課程,各地也可根據產業發展實際,適當調整課程內容或增開其他課程。
學校還將把教學班搬進鄉村、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村社區和家庭農場,依據農民生產生活規律安排上課作息時間,農忙時多實踐指導生產,農閑時 多安排理論教學。理論教學可采取課堂教育或者遠程教學的方式,學生可選擇集中或分散學習;實踐教學則分為實驗學習、專業見習、技能實訓、崗位實踐等多種類 型。
不僅上課靈活,學制也靈活。依據《方案》,實行彈性學制,有效學習年限為兩年到六年,允許學生采用半農半讀、農學交替的方式,分階段完成學業。
獲職業技能 可折抵學分
新型職業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實行學分制,按16個學時折合1學分計算。每完成一門課程的學習,通過相應的考試考核,即可獲得該門課程的學分。累計修滿2720學時、獲得170學分即可畢業。
學分分為課程學分和認定學分,農民學生具備的相應農業生產經營技能、學習培訓經歷、職業資格、表彰獎勵等,經認定可以折合一定學分,認定學分最多不超過57學分。
例如學生獲得農業行業特有工種或與所學專業方向相關的通用工種的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最高可認定15個學分;參加有關部門舉辦的 “陽光工程”“綠色證書”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農業技術技能培訓且經考核合格,可折算5學分到10學分;參加各種職業技能、知識等競賽并獲獎,最多可認定 20學分;專利發明、科研著作、發表文學作品最多可認定10個學分。
農民如有外語、電工、瓦工、木工、鉗工等職業技能,可選5至10項折抵學分,每項技能至多折抵3學分。學生如果具有兩年以上農村會計、農技員、植保員、防疫員以及大規模養殖場工作經歷,可折抵部分學分。
畢業拿學歷 獲國家承認
雖然寬進,但是嚴出。依據《方案》規定,農民學生的考試考核分為過程性考核、終結性考核和實踐成果考核,每門課程要求三種考核都合格才能給予學 分。凡實習請假超過三分之一實習時間的學生,或每門課程無故缺席十分之一學時的學生,該門課程不及格。生產實習不及格一般不予補考,隨下屆學生重新生產實 習。
如果學生有效期內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考試考核成績合格,達到規定的畢業學分數,即可畢業,獲得國家承認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歷以及中職畢業證書。
跨校跨專業 搭建“立交橋”
提到職業教育改革,專家學者提到最多的就是要建立跨專業、學校、教育層次的職業教育立交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向著這個方向邁出重要一步。
《方案》鼓勵各地探索建立農民學分銀行,在此基礎上,國家將出臺統一規范,逐步建立全國性農民學分銀行,搭建專業間、學校間、地區間以及學歷教育與非學歷繼續教育間的農民職業教育立交橋。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是一種很好嘗試。采取“寬進嚴出”的方式讓農民讀中職,既可以滿足部分農民以及農民工的求知欲望,也能改善農民職業素養較弱的現狀,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
他建議應將嘗試擴展至高職,這樣農民讀完中職后,可以有機會讀高職甚至是本科,吸引更多的農民“回爐”,為他們搭建立體化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