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清晨的天津塘沽渤海灣岸邊,籠罩在一片蒙蒙細雨中。300余位曾參加過骨灰撒海活動的家屬,從150公里外的北京再次來到這片蔚藍海濱,共同祭奠親人。
在緩緩駛離岸邊的船上,親屬們將手中花瓣隨風撒落大海,合手祈福。陪婆婆前來祭奠未謀面公公的鄭美麗說,骨灰撒海與自然融為一體,婆婆也希望百年之后和她老伴兒一樣。
北京實施骨灰海撒21年來,全市有統計的該項業務已有12651件。除此之外,骨灰堂安放、立體安葬、花壇葬、樹葬、草坪葬等多種節地生態殯葬方式越來越多成為北京市民的選擇。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節地生態安葬總量為78891份。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北京開始發展生態墓葬,引導公眾選擇傳統安葬之外的多元化方式表達哀思。
隨著中國社會發展,民眾觀念更新,兼之傳統殯葬所需土地等資源日益緊張,生態殯葬已經為更多中國人所接受。這樣既減輕民眾經濟負擔,也減輕生態環境負擔,還能兼顧一定的民俗傳統。
今年,上海為選擇公益節地生態葬的56位逝者家屬舉行集體安葬儀式,天津為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的171位逝者舉行全免費環保安葬儀式,山西太原永安園生態葬區將舉行第二屆公益生態葬活動,福建福州骨灰撒海的靈骨數量和參與家屬人數同比增加10%。
25日在京發布的《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4-2015)》指出,在中國大部分省份現有墓穴將在10年內用完的背景下,目前特大城市存在墓地價格虛高等問題。
在北京這樣人口集中的特大城市,土地資源稀少,墓地價格日益攀升。北京郊區的一塊墓地如今價格動輒幾萬到十幾萬不等,對普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社會發展所教授蕭放說,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土葬是傳統的殯葬方式,但土地資源的稀缺也讓墓地價格越攀越高,社會上還因此出現了“死不起”的聲音。
根據民政部《2014中國民政統計年鑒》,截至2013年底,中國全年死亡人口達到972.8萬。而《殯葬綠皮書》顯示,如果按照每位逝者占用1平方米土地計算,2013年全年大約消耗1000公頃土地用于逝者安葬。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實施傳統土葬未來將會占用更多土地,與耕地、林地、草地等爭奪空間,影響生態平衡。
《殯葬綠皮書》主編、民政部101研究所所長李伯森表示,各級政府將生態安葬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改用集中安葬、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給自然留下空間,給農業留下良田,給子孫留下家園。
為鼓勵更多人選擇生態安葬,北京市目前對接受海撒骨灰的家庭補貼4000元。參加海撒活動的家庭可以6個人一起隨車前往海撒地點,由政府提供包括路費、保險、環保骨灰盒、寄存、自助午餐等10項免費服務,隨行的攝影師還會把經過刻錄成光盤,給家屬留念。
建于1998年的北京長青園骨灰林基地,提供骨灰墻、樹葬、節地葬等多種安葬形式。基地黨支部書記吳亞軍介紹,創建初期曾推出過只有一張A4紙大小臥碑的草坪葬,既節地又滿足家屬入土為安的愿望。至此已安放了約300份骨灰。
“生態節地安葬是未來改革的方向。”北京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王琦說,“北京市近年來一直推廣生態殯葬、骨灰海撒,從社會接受度看還是有效果的。希望2015年生態節地葬達到30%,2020年達到50%,避免青山白化。”
然而,歷來重視孝道的中華民族由于傳統觀念難以一時扭轉,節地生態殯葬仍是少數人的選擇。2014年北京市政府管理的15家公墓中,花壇葬、草坪葬等地下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僅占節地安葬總量的3.5%。
此外,生態安葬配套政策不健全也影響了選擇人群的擴大。例如,樹葬形式中的墓地租賃期限只包括土地,而樹不是土地的一部分。當樹木出現問題時,家屬會投訴墓園管理方,易引發糾紛。如此,客觀上也會導致公墓缺乏建設生態葬積極性。
有關的配套政策在逐步完善中。骨灰海撒活動開展多年后,為解決海葬逝者家屬無處祭奠親人的后顧之憂,2012年北京長青園骨灰林基地內海撒紀念碑啟用,選擇了海撒的逝者家屬都可以到長青園免費祭奠追思親人。
蕭放說,盡管生態殯葬是資源緊張大環境下的趨勢性選擇,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亦需顧及,殯葬發展應既利生態保護、又兼顧人情世故,建設好節地的自然生態墓園。
從長遠看,節地生態安葬方式亟待在中國推廣。據悉,中國的墓園未來將建設得更加花園化、親情化、綠色化,推廣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殯葬方式,為后代留下更多的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