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政府是國家政權建設的基礎,處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線,直接面向企業和廣大人民群眾,直接面對各種具體、現實的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其管理服務水平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關系到黨的執政基礎牢不牢,群眾路線實不實。
昨天下午,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進政府管理服務規范化透明化的意見》。《意見》堅持問題導向,直面“難點”和“痛點”,突出“群眾 點菜、政府端菜”互動,從嚴格規范行政審批行為、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加強權力運行監督管理三個方面,提出了18項措施,并逐一明確責任單位,旨在破解 “中梗阻”、打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確保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和改革舉措收到實效、惠及群眾,建設務實高效現代政府。
一、嚴格規范行政審批行為
(一)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凡國務院決定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本市對應的行政審批事項一律取消。全面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重點清理本市 自設的行政審批事項,2015年底前完成清理工作,不再保留“非行政許可審批”這一審批類別。對未納入行政審批事項清單的“類審批”事項和行政服務事項進 行全面摸底、全面清理規范,實行清單式管理。全面清理前置性審批和審批的前置條件,對屬于企業經營自主權的事項,一律取消。出臺實行垂直管理體制的市政府 部門區縣分局行政審批事項的精簡方案。各區縣根據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精簡情況和“類審批”、行政服務事項清理規范情況,提出本區縣精簡規范方案。
(二)大力清理規范各類證照。對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向社會核發的各類證件、執照,以及出具的證明類材料,進行全面摸底,并結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進行全面清理。重點清理與企業、群眾辦事密切相關的證照,重點清理鄉鎮街道、社區服務站出具的各種證明。對于屬企業經營自主權的事項,不再由政府發放證 照;對于相應的行政審批事項已取消的證照要堅決予以取消;對于沒有法律法規依據、政府部門通過紅頭文件設置的證照一律予以取消,確需保留的通過法律法規的 形式予以確認;對于相似相近的證照,應盡量予以整合。
(三)健全完善政務服務體系。對納入清單的行政審批事項和行政服務事項,本著應進必進的原則,一律進駐市、區縣政務服務大廳,并實行嚴格、統 一、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大廳規章制度,實行首席代表制度、限時辦結制度、并聯審批制度、審批專用章制度,明確每位審批人員的崗位職責、權限和辦理流程。 對每個事項的審批內容、條件、標準等進行全面梳理,做到審批內容和標準明確、清晰、具體化,并向社會公開。推行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在已經公布的行政許 可、行政處罰權力清單基礎上,全面梳理并公布行政強制、行政檢查、行政確認、行政征收、行政裁決、行政獎勵、行政給付權力清單,編制并公布部門履行職責相 應承擔的責任事項清單。2015年底前市政府部門、2016年底前區縣政府部門要完成清單編制和公布工作。
(四)大力推進網上審批。依托市政務服務中心,建立全市統一的審批網絡信息系統及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實行市級政務大廳與市政府審批部門 之間的網絡對接,市區縣政務大廳之間的網絡對接。大力推進網上申報,完善網上申報系統。建設審批目錄管理系統,建立市區統一、標準化的行政審批和行政服務 事項名稱和各類指標目錄。建立項目統一代碼制度,實現項目全流程跟蹤管理。加快“證照庫”、“一證通”建設,減少企業重復報送審批要件,通過網絡系統實現 一家受理、多家共享。建立投資項目信息在線備案制度,將辦理投資項目審批全過程中的部門審批信息、監管信息、企業項目信息都在平臺記錄留痕。推進部門主動 協同放權,原則上按照投資項目審批、核準的權限劃分,做到同步下放;暫時不能同步下放的,相關部門要采取與核準機關同級的審批部門審批,或者建立同級受理 機制等方式,切實提高工作效率。建設電子監察系統,加強審批監管。
(五)全面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對全市行政審批中介服務進行全面摸底、全面清理,除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中介服務事項外,其他中介服務事項 一律取消。確需保留的中介服務事項,實行清單管理,明確項目名稱、設置依據、服務時限、收費依據、收費標準等,面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審批部門所屬 事業單位、主管的社會組織及其舉辦的企業,不得開展與本部門行政審批相關的中介服務,需要開展的應轉企改制或與主管部門脫鉤。審批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指定 中介服務機構。規范中介服務收費,市場競爭充分的中介服務事項,一律通過市場調節價格,短期內無法形成充分競爭的,實行政府定價管理。各行業主管部門制定 完善中介服務的規范和標準,指導監督本行業中介服務機構建立服務承諾、限時辦結、執業公示等制度,細化服務項目、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質量。完善中介服 務機構信用體系和考核評價機制,建立懲戒和淘汰機制,嚴格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二、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
(一)梳理法律法規規章中的行政處罰條款,對處罰標準不清晰、自由裁量權過大的,要細化標準和權限;對不適應、不符合實際需要的處罰條款,要提 出取消和調整的意見。建立行政執法自由裁量基準制度,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權,公開裁量范圍、種類和幅度,嚴格限定和合理規范裁量權的行使。
(二)統籌建設全市統一的行政執法信息平臺。實現行政執法部門間的行政處罰數據相對接,執法過程網上全留痕,通過平臺對執法過程全程、動態監督監控。
(三)建立健全信用信息監管制度。以企業信用信息系統為依托,推進建立包括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統計等所有信用信息 類別、覆蓋全部信用主體的統一信用信息網絡平臺。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根據市場主體信用狀況實行分類分級、動態監管。
(四)深化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跨部門綜合執法,理順城管綜合執法體制,完善管理與執法協調配合機制。推進部門內綜合執法,理順綜合執法與專業執法關系。健全完善行政執法協調配合機制、執法信息共享機制,切實減少重復執法、多頭執法和執法擾民問題。
(五)統一規范行政執法程序。修訂行政處罰案卷制作規范和評查標準,完善行政執法告知程序和取證規則,規范行政執法文書制作及檔案管理,組織開展行政處罰案卷評查活動,及時糾正在行政執法主體、依據、程序、標準等方面的問題,提高行政執法公信力。
(六)嚴格行政執法人員管理。制定行政執法人員管理規定,實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考試、在線培訓和證件年審等制度。規范行政執法輔助人員聘用程序、工作權限。
三、加強權力運行監督管理
(一)持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教育、引導各級干部和執法人員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加強和改進工作作風,強化服務意識,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按規則、按制度行使權力。
(二)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為官不為、為官亂為”專項治理,堅決查處違法違紀行為,依紀依法追究相關人員黨政紀責任。加大對典型問題、典型案件的公開通報和曝光。
(三)針對社會反映強烈的問題,選擇政府服務管理中直接與企業、公民聯系的內容,研究制定和完善相關的規范細則、操作規則,并向社會公布,接受監督。
(四)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力度。市、區縣政府及其工作部門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主動公開機制,充分利用政府網站、公報等方式,及時公開政府信息,不 斷完善政府信息公開目錄及網上查詢功能。充分利用各級政務服務中心,為人民群眾提供便利,確保政府信息公開申請得到及時、妥善處理。
(五)開展“群眾點菜、政府端菜”網絡互動活動。首都之窗以及市級部門網站、區縣政府網站,圍繞政府服務和管理中的問題,開展網絡問卷、網上問答、網上評議活動,讓網民把意見建議“曬”出來,讓群眾向政府“點菜”。
(六)以政府管理服務中的突出問題為切入點,組織有關部門、區縣、街道鄉鎮、基層企業、公眾代表、專家學者和部分媒體等開展討論,共同會診企業經營中反映出來的政府管理服務中的“難點”、“痛點”。媒體選擇部分內容公開報道,同時宣傳本市已經采取的整改措施和成效。
(七)完善投訴舉報機制,暢通企業和群眾反映問題、表達訴求的渠道。整合相關部門便民服務熱線資源,征集、處理企業和群眾對政府管理服務的意見建議,搭建公眾參與的平臺和渠道。建立健全社會評價機制,讓政府管理服務的對象給政府工作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