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養老蛋糕”如何做大做“香”?——北京市社會力量參與興辦養老機構調查

2015-07-01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一床難求”,這在北京的公辦養老院早已是常態。針對養老設施嚴重短缺的狀況,北京市2014年起啟動養老照料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按照政府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的思路,在全市規劃建設功能齊全、設施優良的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

    “去年全市拿出福彩公益金2.4億元補貼養老中心建設,直接撬動了約20億元社會資金的投入。”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說,去年計劃建80家,實際建成104家,“養老服務業的蛋糕越做越大”。

    “我也會老的,投資養老很值得”

    位于北京南三環中路的豐臺區東鐵匠營街道養老照料中心,5層樓的建筑裝修一新,樓外電子屏幕滾動播放著各項養老服務內容。大院門口停著兩輛噴涂有“居家養老服務車”字樣的小面包車。就在一年多前,這里還是一座商務酒店。

    “將生意很好的酒店改建為養老院,很多人說我‘腦子出了問題’,但我認準了要搞養老,因為我也會老的。”院長王建良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曾經得癌癥多年,求醫過程中發現社會上為老服務不健全,便決定自己投資做養老。

    王建良并非頭腦發熱。他專門做過調研,東鐵匠營街道14萬人口,60歲以上老人2.4萬多人,80歲以上老人4200多人,但轄區內沒有一家專業化、有規模的養老服務機構。

    政府的補貼政策也讓王建良更加堅定了決心。為建這座養老中心,王建良共投資約1000萬元,其中政府補貼335萬元,共有150張床位。“去年11月開始營業,已經入住幾十位老人,各項工作在慢慢步入正軌。”

    “大城市養老需求旺盛,這個事有干頭。”曾從事建筑工程生意的企業家高慧鈞告訴記者,去年以來,他憑借政府補貼政策的東風,在東城區、西城區參與投資、管理4家養老照料中心,既有自己直接投資的,也有接管運營政府公辦養老院的,共有300張床位。

    “在養老院享受家的溫暖”

    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戶籍老年人口為279.3萬人,占戶籍人口總量的21.2%。未來幾年,這一數字和比例將持續上升。而全市養老機構每百名老人擁有床位僅為3.8張,養老服務缺口巨大。

    按照計劃,到2016年底,北京市計劃建設208個養老照料中心,實現老年人口養老服務需求全覆蓋。

    盧溝橋街道養老照料中心有626張床位,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街道養老照料中心。院長刁鳳菊告訴記者,此前這里是一所職業學校,學校搬遷后, 她租賃下來改造為養老院,先后投入了近5000萬元,其中政府補貼450萬元。“由于功能完備、環境安靜,很多郊區縣的老人都慕名到這里來養老。”

    “住這里挺好,有老人可以聊聊天,不寂寞。”82歲的王雅琴告訴記者,兒子很孝順,但工作忙,為了不給兒子添麻煩,去年搬進了養老院。“吃穿都有人伺候,身體不舒服了還有衛生室,住這里很舒心。”

    在這家養老照料中心,還提供日間照料服務,老人白天在這里受照顧,晚上子女接回家住。“一天三頓飯,比在家吃得要好,服務員態度也好。”住在這里的老人說。

    “養老蛋糕”還需更多“營養”

    采訪中,養老行業人士表示,社會力量參與舉辦養老機構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實現健康運轉,還需要不斷探索。“硬件好建,難在軟件,長期運營 需要過硬的服務質量。”王建良說,“養老照料中心要想把業務拓展到附近的社區,給老人提供送餐、洗浴、醫療等居家服務,沒有街道社區的支持配合很難做。”

    “價高了老人住不起,價低了機構難維持。”這是目前不少養老機構面臨的普遍狀況。據了解,目前,北京養老院費用一般都在每月4000元以 上,高齡老人、失能老人收費會更高。不少老人說,自己的退休金一般也就三四千元,住養老院基本把退休金全都搭進去了,如果再生病,就很難負擔了。

    一些養老機構負責人表示,運營之后,要實現盈虧平衡點并不容易。“搞養老不為賺錢,但長期虧損也會影響積極性,希望政府部門、街道社區能為民營養老機構提供更加有力的扶持。”

    “政府部門將完善制度設計,讓‘養老蛋糕’更有‘營養’。”李紅兵表示,今后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民營養老機構更多支持。此外,將進一步盤活街道社區的資源,拓展、延伸養老照料中心的服務網絡,讓更多老年人享受高質量的養老服務。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