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為337萬例,死亡人數高達200萬之多。癌癥防控已成為我國不容忽視的問題。”近日,在由國家衛 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與清華大學共同發起的公共健康領域權威品牌盛會第十屆中國健康傳播大會上,國家衛計委疾病預防控制局慢病處吳良有處長指出,我國癌癥發 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且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農村。在癌癥的死因排名中,肺癌位列第一,這與環境污染、老齡化、吸煙、不健康生活方 式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應進一步加強對癌癥危險因素的綜合防控。
癌癥發病率居高不下 主因竟是人口老齡化
近年來,由于大氣污染、過度勞累、吸煙等多重因素導致肺癌已成我國男性癌癥的第一死因,而乳腺癌則是女性第一死因。吳良有分析,盡管吸煙、環境污染、不健康生活方式都可能誘發癌癥,但這些都不是主因,“根”在老齡化進程加快。
據悉,國際上的62種主要癌癥,大部分是人們在60歲-70歲后高發。“人的壽命延長了,癌癥也增多了。這與世界癌癥的發病原因相同。”吳良有說,“值得 興奮的是,中國癌癥患者的死亡率并未呈上升趨勢,而是呈逐年下降態勢,這應歸功于不斷提高的醫療技術以及早診早治。”
對于未來癌癥的發病流行趨勢,吳良有指出,有些癌癥像食管癌、肝癌將呈下降趨勢,而乳腺癌、結直腸癌將呈上升趨勢。“近年來我國在高發區開展內鏡染色篩查 食管癌,通過這種早篩早治,大大降低了食管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乙肝疫苗的大范圍接種也導致了肝癌的發病率逐年下降。但是隨著女性壓力增大,經常熬夜等不健 康的生活方式,乳腺癌的發病幾率會增加,居民飲食結構的變化會對結直腸癌的發病產生不利影響。”
提高癌癥患者生存率需“規范治療技術”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30%,這與發達國家的癌癥防治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中國癌癥防治整體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加強 危險因素的綜合防控。對發病率高,篩查手段成熟的癌癥,要擴大篩查和早診早治的覆蓋面,對篩查手段還不成熟的癌癥要通過聯合攻關,優化篩查適宜技術。對于 發現的患者,要強調規范化治療,運用免疫治療等新技術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吳良有說。
據悉,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作為一種有效的創新治療方案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領域的大熱點。簡單來說,腫瘤免疫治療就是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殺傷或抑制腫瘤細胞,目前國際上廣泛用于肺癌、及黑色素瘤的治療中。
除規范醫療技術,吳良有建議,癌癥的防治工作還需要政府、媒體、個人一同參與:政府應從源頭抓起,加大控煙力度、嚴控食品安全等,而衛生部門應在全國范圍 內大力推廣癌癥的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媒體應加大公眾防癌宣傳力度,制作各種形式的防癌公益廣告、專題節目及影視文藝作品;而作為公眾,應從日常生活做 起,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多運動,這樣才能讓我國癌癥發病趨勢早日呈現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