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正在變成創新創業一條街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北京十三五規劃建議新鮮出爐。未來五年,北京怎樣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力和輻射力?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怎樣推進?科技創新能為普通人帶來哪些實惠?
中國之聲今天再次開通特別節目《今天我值班》,中關村管委會、北京市商務委、北京市海淀區各部門負責人將在中國之聲直播間值班,直面社會關注和市民關心的問題,為聽眾和網友一對一答疑解惑。
中國之聲記者白宇代表聽眾和網友向中關村管委會委員劉航提問。
我們關注北京十三五規劃建議當中,特別提到要深入實施驅動發展的戰略,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其中特別提及要充分發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引領支撐和輻射帶動的作用。作為科技創新的高地和發動機,中關村如何發力?
劉航表示,中關村作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高地,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當中,在全國起到了示范引領的作用。郭金龍書記在十一屆八次全會上,專 門就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做了說明,強調要充分發揮中關村示范區引領支撐和輻射帶動的作用,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未來5年中關村的目標,要 打造國家創新平臺,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北京建成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強大的支撐。
要實現這個目標的話,我們具體會從幾個角度著力、發力?
劉航對此表示,中關村如何發力,實際上可以聚焦在兩個字上,這兩個字就是"創新"。創新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深化全面創新改革,優化創新創業的 生態系統。中關村是科技體制改革的先行者,也是科技經濟融合發展的實踐者。在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的過程當中,深刻感覺到只有在經濟社會等領域全面推進改革, 才能更好的發揮科技創新的活動。為此,未來的5年要通過全面創新改革,中關村要率先的形成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安排和體制機制的構架,優化創新、創業的生態。 具體來講,就是包括要深入的落實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方案,深化中關村人才特區的建設,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建立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心和全球的股 權眾籌中心。深入實施創業中國中關村引領工程,打造全球最具有吸引力的創業中心。
第二體現在推動協同創新,打造國家新經濟的引領地位,這里面包括三個方面的協同:第一個協同就是實現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強化中關村示范區企業的 創新主體地位,充分釋放高校、院所的創新活動,在尖端的信息產業、生態環境、生物健康、先進制造、綜合交通以及現代服務業實現前沿技術和產業化的突破;第 二個方面實現央地和軍地的協同,中關村央屬的大院、大所和企業集團創新實力都很強,中關村要為他們倆搭建創新發展服務的平臺;第三個方面協同就是區域的協 同,中關村更加統籌一區多元的協調發展,引領京津冀協同創新建設。
第三全方位的推進開放融合創新,打造世界的中關村,圍繞"引進來、走出去"形成的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自由流動機制,成為鏈接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樞紐。
科技金融街
要為各方的參與者、企業提供一個服務的平臺,這個服務的平臺具體能夠提供一些什么服務或者什么經驗,在未來還有可能有哪些具體的措施,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劉航解釋,這個服務的平臺是要覆蓋全領域。第一為企業的創新、創業提供一個完整的生態,這個生態包括創業、投資、天使的投資,包括各種產業發展支撐的環境,包括知識產權的服務,包括技術轉移的服務,要形成一個非常(符合)創新、創業生長的生態環境。
中關村在面向全球整合創新資源和創新鏈條,加快融入國際創新網絡方面有哪些計劃,能夠給平臺上的企業提供什么機會?
劉航表示,面向十三五,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中關村是否能夠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切中要害。在十三五,中關村要全方位推進開放融合的創新。具體來講,就是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在創新要素,創新的生態,創新活動等方面與全球全方位進行對接。
這里面具體包括幾個內容:第一個是引進國外的頂尖人才,營造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環境,引進一批技術前沿領域大師級的科學家和權威的學者,聚集一 批全球創新、創業的精英。打造國際創新人才港和高端創新型人才的聚集中心;第二個就是加快融入國際的創新網絡,支持中關村企業面向全球布局創新網絡,鼓勵 設立海外的研發中心,鼓勵企業境外上市,參與跨國的技術并購,同時也支持跨國企業在中關村設立研發機構,同時要積極的參與國際研發的合作,設立國際創業孵 化平臺。吸引國際技術轉移機構落戶中關村,加大與國際技術轉移的合作和對接,引入國際通行的、通用的技術評價和服務體系。參與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規則及標準 的制定;第三個就是打造國際化的創新創業文化品牌,舉辦好中關村國際化論壇、全球創新創業大賽,提升中關村在國際上的品牌影響力。通過以上舉措,中關村一 定會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堅實的步伐。
中國之聲評論員白中華點評:十三五規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其中第一個就是 創新,而且創新要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要使全社會各行各業都要創新,在新常態下,我覺得談中關村的問題就是討論怎么創新,創新能不能復制,如何復制?我看了 美國硅谷等世界各地的創新,它有些基本條件,既要有硬件,也要有軟件,政府和市場兩只手都要發揮作用。剛才劉航委員說了中關村的創新,實際上是政府在硬件 的搭建下,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撐。比如說引資金、引人才、建市場,找服務,而且還要建立一些體制機制,比如說知識產權保護、風險投資。一般的創新基地都靠近 大學,比如說美國的硅谷,它就是挨近斯坦福大學,但是靠近大學建了一個科技園,是不是這個地方就會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的聚集,聚集以后產生分工,產生 分工以后,產生效果,效果以后產生創新?具備了這些硬件是不是就形成創新?比如說以前我們一樣的人,一樣的土地,產量不行,我們吃不飽。后來包產到戶以 后,還是那堆人,還是那堆地,我們吃不了。為什么?還有軟件的東西。下一次我給大家說說軟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