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生態”、“天然”滿屏飛 生鮮電商“有機外衣”不好披

2015-12-09  來源:新京報
[字體: ]

  宅鮮配優選的官方客服稱其出售的生態菜為有機菜,但遭供貨商否認。

  生態蔬菜、有機種植,這些宣稱純天然、綠色生態的“有機產品”,在不少生鮮電商平臺上頻頻出現,賣出不菲的價格。部分生鮮電商還興建有機種植基地、生態基地等,試圖借助互聯網平臺,走出一條差異化的高端產品路線。

  但這背后,更多的是有機資質的迷局。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生鮮電商并不具備有機產品、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等國家認證,卻生造“生態”概念,打有機的擦邊球,賣出高價。

  同時,部分電商出售的有機產品中,并未按規定在最小銷售包裝中貼上有機編碼和標志。北京本土生鮮電商小湯山農產品配送中心號稱通過 有機認證的蔬菜,包裝上并無有機認證標志,客服人員的解釋是“由于認證標志需花錢購買”。而愛農莊園在種植基地的有機證書被注銷后,仍出售大量“有機蔬 菜”長達兩年。

  專家指出,受限于有機產品產量低下、供應不穩定,部分有機基地的供應缺貨率甚至超過50%,生鮮電商要實現全品類有機產品的全程供應并非易事,導致“假有機”產品頻現。而對“生態菜”等借助有機玩營銷的概念產品,應確立相應的行業標準和監管體系。

  亂象1

  多個“概念菜”充斥 電商統稱“有機菜”

  有機產品是生鮮電商的新寵,但與有機概念的謹慎使用相比,生態、農家、天然等是生鮮電商更廣泛采用的一些概念。

  宅鮮配優選對其10斤裝蔬菜禮盒打出“生態無公害”概念;小湯山農產品配送中心A1款套餐同時打出了生態、綠色、有機三種概念。順 豐速運官方微信曾出現過“未經任何處理的生態紅柚”;光明集團旗下“菜管家”官網也打出“青浦農家西紅柿”、“青浦農家青菜”等“農家”概念。

  何為“生態”菜?宅鮮配優選、小湯山官方客服直接回應稱,其生態菜就是有機菜。還有生鮮電商的客服解釋稱,生態菜是按照有機方式種 植的蔬菜,“有機認證需每年審核一次,而且每次申請都需要審核期,所以在審核過程中,網上是不允許標注有機字樣的,在這個過程中只能稱之為生態蔬菜”。

  但根據國家認監委公布的信息,蔬菜產品通常采用的認證種類包括有機、綠色、無公害三種,并沒有“生態”、“天然”、“農家”等認證認可。

  業內人士還介紹,有機、綠色與無公害食品之間也存在區別,對農藥、化肥等人工合成物質的限制程度依次遞減。有機食品在生產加工中絕 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人工合成物質,綠色及無公害食品則可有限度地使用這些物質。“嚴格來講,無公害是普通食品應達到的一種基本要求,綠色食品 是從普通向有機發展的過渡性產品。”

  一位國家認監委負責有機產品督查的專家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這種“生態”、“精品”的概念目前在有機蔬菜網購中非常普遍,但背后缺乏 一整套對應的生產標準和抽查體系,生產種植等過程中也難以介入監管,“可以說就是鉆標準空白的漏洞,打有機概念的擦邊球,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僅靠企業自 律難以保證質量,建議行業盡早出臺相關的標準和規定。”

  鄰和網CEO丁景濤此前是優菜網創始人,他認為,生鮮電商之所以頻繁使用“生態”菜,原因之一是有機認證的困難性。“有機認證每年都要審核,每一個批次的蔬菜都要取得認證,有時還沒認證完,菜就老了。所以很多基地都是一開始認證,后來幾批次干脆就不認證了。”

  亂象2

  “生態”菜冒充有機菜 只為高溢價牟利

  盡管缺乏質量認證資質,但這些生態菜的價格卻并不低廉。丁景濤告訴新京報記者,一些生鮮電商之所以頻繁打出“生態”、“有機”概念,看中的是這類商品的高溢價和毛利率,普通蔬菜通常加價30%左右,而有機蔬菜的售價通常是普通蔬菜的7-10倍。

  宅鮮配優選的10斤裝生態無公害蔬菜禮盒售價268元,主要包括芥藍、小黃瓜、菜花、洋蔥、土豆等,無論哪一種產品,其26.8元 /斤的單價都遠高出普通蔬菜的市場售價。同時,其稱所有蔬菜來自“京郊小菜地”,“生態蔬菜營養價值高,充分接受陽光照射,與大棚菜直接區別,且沒有病蟲 害的影響。”

  然而,宅鮮配優選客服人員在解釋何為“生態無公害蔬菜”時稱,所售蔬菜就是有機菜,產地位于北京平谷區馬坊鎮的康安農業。

  根據北京康安農業官網信息,康安農業成立于2011年,注冊資本金3.5億元,并投資4000萬元成立了北京康安利豐農業有限公 司,主要業務包括高端農業、餐飲配送、大宗批發等。其高端農業品牌為“康安至珍”,涉及蔬菜、雞蛋等。然而記者在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輸入 “康安”、“至珍”、“康安利豐”等相關名稱,并未搜索到任何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的認證信息;僅合作品牌“齋堂”出現4項有機認證信息,但均已被注銷 或撤銷。

  12月4日上午,康安農業市場部一位工作人員回應記者稱,該公司并未對外提供過有機產品,但截至記者發稿,康安農業并未就其與宅鮮配優選的合作情況進行說明。12月4日下午,宅鮮配優選官網刪除了相關產品信息。

  亂象3

  “不貼標”的有機菜?

  記者調查還發現,北京小湯山農產品配送中心在官網的“生態綠色有機蔬菜套餐A1款”網頁里,對“什么是有機蔬菜”、“有機蔬菜貴在哪里”、“為什么選擇有機蔬菜”等有機內容有大篇幅的介紹。

  小湯山農產品配送中心客服說,該A1套餐所售蔬菜均已通過有機認證,由于認證標志需花錢購買,因此所配送的產品包裝上并無有機認證標志。

  無獨有偶,號稱“中國有機食品領先供應商”的愛農莊園,其官網對所有蔬菜均標注了“有機”字樣,但客服人員也稱,出售的“有機蔬菜”外包裝上也無認證標志和有機碼。

  根據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規定,應在獲證產品或產品的最小銷售包裝上加注有機產品認證標志、有機碼和認證機構名稱。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人員也表示,已獲得有機認證的農產品在銷售時必須貼有相關認證標志,否則不能以“有機”名義出售。

  事實上,這兩家電商所售蔬菜是否真正通過有機認證也存疑。根據小湯山農產品配送中心網頁信息顯示,A1套餐蔬菜品牌為“小湯山”, 生產方為湯山百年綠源(北京)農業有限公司。愛農莊園在“禮品蔬菜套餐A1款”宣傳頁面上承諾,“真正有機食品,假一賠十。”來自小湯山特菜基地,“所有 蔬菜種類均已達到或超過國家要求的無公害綠色蔬菜標準。”

  記者在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輸入“湯山”、“小湯山”等關鍵詞,有效的果蔬認證僅有葡萄、梨、萵苣、番杏和普通白菜,且均為無公害認證,并無有機認證。而“百年綠源”的有機認證證書顯示為注銷或撤銷。

  亂象4

  有機資質過期兩年仍在售賣

  就有機電商愛農莊園的問題,新京報記者今年9月就曾實地調查發現,其位于昌平南邵鎮的有機產品供應基地——北京南地綠都種植場,有 機證書資質被注銷兩年,仍在以“有機產品”名義,長期銷售有機空心菜、有機茭白、有機油豆角、有機蘆筍等30余種有機菜。而且,南地綠都有機種植基地的大 棚中,隨意擺放多菌靈、噠螨靈、多氧清、敵敵畏等農藥。工作人員當時承認,為保證減少蟲害,會在育苗階段使用多菌靈等農藥。據其官網介紹,愛農莊園是由南 地綠都和北京愛農匯商貿有限公司聯合投資運營的有機電商平臺。

  12月3日,昌平區質監局一位工作人員回復新京報記者稱,在曝光后,他們曾連續多次對愛農莊園和南地綠都種植基地突擊檢查,經查實 該基地確無有機生產資質,但在現場進一步檢查生產車間、銷售臺賬,并沒發現該基地在生產有機產品。而“愛農莊園接受調查時也反饋,由于南地綠都基地面積太 小,并沒有向其采購有機產品。”

  但記者注意到,目前的愛農莊園官網中,關于和南地綠都的合作模式、資質介紹、有機證書編碼等信息均已被刪除。愛農莊園一位負責人也稱,數月前已與南地綠都停止合作。

  截至發稿,記者發現,愛農莊園電商平臺中仍在出售來自南地綠都的“有機產品”。在有機蒜薹、有機秋葵等數十種有機產品的銷售頁面中,供應商仍顯示為北京愛農莊園南地綠都種植基地,地址在“昌平區南邵鎮張各莊村東”,這與南地綠都種植基地的地址也完全一致。

  困境

  有機基地缺貨率超50%

  大量持續供應難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有一定規模的生鮮電商在有機生產資質、合作基地把關上相對正規,但以果蔬宅配為主要業務的小型生鮮電商大多用各種概念打“有機”擦邊球,宣稱的“有機”產品實際缺乏有機認證資質和標志,也就是所謂的“假有機”。

  作為優菜網前CEO的丁景濤認為,想要做有機產品的電商都是有理想的,“但理想離現實還是有點遠。誰都想做真有機,但做有機很困 難,不容易生存。”優菜網是我國最早一批嘗試生鮮產品B2C模式的電商企業,在業內曾頗具影響力,剛開始以有機和綠色主打中高端市場,還獲得200萬的天 使投資。然而正在上升期的丁景濤卻選擇退出。

  談及原因,丁景濤曾公開稱,天使投資進入后,優菜網開始擴張。“此時問題出現了,我們發現供貨商給的并不都是有機蔬菜,以次充好嚴重,果斷停止了合作。另外找有機基地才發現,問題比想象的復雜,經常缺貨,品類太少,客戶滿意度下降。”

  丁景濤對記者表示,生鮮電商很難保證產品品質和貨源的穩定性。即便擁有自有種植基地,在網上持續365天不間斷供應那么多品 類的有機菜,也是很難保障的,許多有機基地的缺貨率超過50%。“比如遇到北京霧霾天氣,蔬菜是不長的,有機菜從哪來?要么跟別人談合作基地,要么就會遇 到以次充好、假有機那些問題。”

  90后張猛是北京一家農莊莊主,在京郊實踐“有機”方式種植但并未取得認證資質,他介紹,到農莊談合作的生鮮電商特別多,“但不是特別靠譜”,“他們來了也不看你的肥料,不看是不是按照有機方式種植的,就想談合作”。

  發展

  可嘗試整合有機散戶資源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開展蔬菜宅配業務的主要有兩種實體,一種是近年涌現的中小農莊,主要依靠粉絲經濟,即使這類農莊并不取得有機認 證,但也擁有一部分固定客戶的信任。另一種則是本身無種植基地、無有機等相關認證資質的中小電商,所售產品多來自合作基地或批發市場等渠道,這也最容易出 現“假有機”等問題。

  丁景濤認為,生鮮電商做有機的最大問題是沒規模、成本高。一片幾十畝規模的土地往往要種植、認證十幾種或幾十種蔬菜,銷量卻又很少。除認證費用外,有機蔬菜的損耗率往往大于50%,再加上有機種植方式決定了高人工成本,使得有機蔬菜的成本要比普通蔬菜貴一半左右。

  有專家建議,不妨嘗試整合有機種養的散戶資源,從整體上打破單一平臺所受到的品類單一、服務有限、成本高企的限制。

  “生態”概念在有機蔬菜網購中非常普遍,但背后缺乏一整套對應的生產標準和抽查體系。鉆標準空白的漏洞,打有機概念的擦邊球,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國家認監委專家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