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沒有上崗資格的美容師,美甲師,隨便就可以為顧客打肉毒素,做雙眼皮……記者在吉林省采訪時發現,原本“低風險、高回報”的美麗事業,如今“危機四伏”,沒有資質,微整形成了“危整形”。
今年25歲的王麗(化名)在同村姐妹開的美容會所內打了瘦臉針后,導致表情失衡,只好到正規醫院進行修復。“一起長大的,她在外面打工多年回鄉里開了美容會所,信任她,也是圖省錢,結果毀容了。”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整形美容科,王麗后悔地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相比起整形美容外科手術,人們對于不動刀、不動骨、創傷小,短時間內就能變美變年輕的微整形接受度明顯更高。
“打瘦臉針、美白針,玻尿酸隆鼻,墊下巴,豐額頭,除法令紋等可以靠注射藥品完成,大家認為沒多大風險,而且收益高,各美容機構紛紛開展。”從事美容多年的劉女士介紹,在美容機構做“微整形”手術的人員,很多都是培訓十幾天、無醫生資質的年輕人。
記者在微信或者微博里搜索“微整形”的字樣,跳出來的微整工作室有上百個。除此之外,很多小區、商場甚至美甲店里都打出微整形的廣告。更可怕的是,在鄉鎮一些開超市的店員都打出了微整形的廣告,而且很多還上門服務。
“眉毛繡得像蟲子一樣,鼻子凸起變形……神經損傷、栓組織壞死、感染、表情失衡、結節、疤痕等各種并發癥不斷出現,求美不成,反而容顏受損。”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張舵說,這些微整形并發癥產生的原因,大多為術前準備不充分、注射技術不嫻熟、解剖層次不清晰、產品質量不合格、注射醫 師存在美學和醫學認識缺陷等。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很多微整形都是通過微信傳播,熟人介紹,往往沒有任何門頭,甚至在小區隨便租個房間,不易被人發現。即使出了問題,顧客不容易投訴,相關管理部門也不容易追查。
“我只做上門服務,由于比實體店便宜很多,也很吸引顧客。節約成本的同時也減小風險。”23歲的王曉(化名)說,自己在店里當美容師一個月只有4000元左右,現在出來干微整一個月有上萬元的收入。“我只是打針,目前還沒有接到投訴。我只在線上聯系顧客。”
“微整形屬于醫療美容行為,也存在一定風險,所以一定要去正規的美容醫療機構。”張舵等業內專家呼吁整形行業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