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城市風道:“穿城風”能否吹散重霾?

2016-03-31  來源:新華社
[字體: ]

不經意間,一個陌生的“舊詞”——“城市通風廊道”再次引起公眾關注。面對霧霾困擾,人們再次寄希望于“風道之力”。

  在以往的城市規劃中,我國曾提出過風道建設,想通過引入“徐徐清風”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帶來的系列難題。在當時城市規模普遍較小、環境污染問題不明顯的情況下,這一規劃思路未得到應有重視。

  近年來,隨著霧霾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大,程度越來越重,“風道建設”規劃再次被提出。那么,它是否會導致大拆大建?是否會殃及周邊城市?是否能起到振風散霾的作用?新華社記者多地采訪,為您解答疑問。

  重霾籠罩:多地提出建設風廊

  城市風道,又稱為城市通風廊道。城市風道建設就是通過規劃建設,保證城市主風道的暢通,把郊區的風引進市區。近年來,北京、廣州、西安、南京、福州等城市都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提出過類似通風廊道的概念。

  今年2月份,北京出臺規劃,將修建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多條寬度80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西安去年出臺政策要求,今后西安市“風道”將被嚴格保護,“風道”內禁止建設高樓;福州市也規劃了“一軸十廊、一門多點”的通風格局,并明確寫進《生態福州總體規劃》中;香港特區規劃署制定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專門就“空氣流動”的章節做出詳細規定,并提出“應沿主要盛行風的方向辟設通風廊,增設與通風廊交接的風道,使空氣能夠有效流入市區范圍內,從而驅散熱氣、廢氣和微塵,以改善局部地區的微氣候。”

  風道就像人的經絡,經絡不通,人就容易生病,城市也一樣。西安市城市風道建設的研究報告指出,傳統城市規劃缺乏前瞻性的規劃內容,對通風因素的考慮較為欠缺。高強度的城市開發建設,未能留出合理的通道,導致市區靜風頻率提高,通風不良。城市熱島效應、霧霾天氣以及大氣污染等問題長期困擾著城市的健康發展。

  霧霾產生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過多大氣污染物排放,這是主因;二是不利的氣象因素,例如靜穩天氣下更容易產生霧霾。記者采訪了解到,西安三面有高臺或山脈,靜風天氣比較多,容易逆溫,城中和北部高樓很多,風很難通過,這一問題就更加突出。因此就算污染源沒有增加,但污染卻容易積累,形成霧霾天氣。

  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趙傳峰指出,治理霧霾應從源頭和去向兩方面著手。源頭上就是要減少排放,去向上最好能改變風場,造成大風。

  趙傳峰說:“在國外一些大城市,如舊金山和洛杉磯等,一些高層建筑多在城市中心區域,多為繁華商業,而周邊建筑偏低,多為居民區,從而形成了中心高、周邊低的布局,有利于城市污染的擴散。”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室副主任何永說:“通風廊道系統構建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密集區的風熱環境,緩解中心城區的熱島效應。在污染排放不減、氣象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單靠通風廊道不能解決霧霾問題。但是可以肯定,中心城區通風廊道網絡的形成對改善微氣候有效,對促進污染物擴散有一定輔助作用。”

  由此,有一點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城市廊道建設,可增加城市空氣流動,促進大氣良性循環,緩減霧霾和“熱島效應”影響,但并不能根治霧霾。

  利益博弈:難以一蹴而就

  有用有益的廊道可不是說建就能建。專家指出,目前城市風道建設存在利益博弈,問題復雜。是否會產生新一輪的大拆大建?是否會影響沿線居民生活?這只是城市風道建設最直觀的待解難題。

  難題一:風道規劃并非建立在白紙上。

  趙傳峰說,首先,在實際操作中,風道規劃是在原有城市布局上的優化。這就決定了它不只是一個基于城市自凈化能力的城市風道規劃,而是基于城市自凈化能力與經濟、社會指標一體化考慮的博弈選擇。

  城市風道建設的前提是該城市區域盛行風向相對穩定。大尺度風場的預報和描述相對容易,然而小尺度風場因為受到局部地形、湍流等的影響而非常復雜,尤其是在復雜城市布局下。這種情況下,一些簡單的動力天氣預報風場已經變得不再準確,不確定性很大,這些都會對城市風道規劃設計、影響評估等產生很大影響,增大了規劃和建設難度。

  杭州市氣象局總工程師宋健說,杭州市“城市風道”項目是2014年提出的,2015年正式起步。基礎資料的積累難度很大,需要大量模擬和數據支持,目前只做了一些零散的課題和局部性的實驗。

  難題二:是否會產生新一輪大拆大建?

  北京市中心城通風廊道系統研究團隊多位專家向記者表示:北京規劃的一級通風廊道,是基于北京市目前的城市建設密度和開闊程度劃定的5條通道。城市風道建設是在已有風道上,控制開發,而不是重新開辟,所以不會大拆大建。

  項目研究團隊專家表示,北京市規劃的5條一級通風廊道主要由公園和綠地組成。 在這5條通風廊道范圍內,確實也存在不少高度較高、密度較大的建筑群落,成為空氣流動的“瓶頸”區。但隨著疏解非首都功能等工作的推進,這些建筑將逐步騰退和拆除,而一些符合規劃的老舊建筑也將更新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建筑師崔愷說,今后在城市的規劃中,要優先考慮城市“風道”建設;對那些已經建成的、卻又阻礙風道建設的大樓,也不能人為強拆,而是通過自然淘汰的方式,到達使用年限后再拆除,以免造成資源浪費。

  難題三:是否會影響沿線居民生活?

  有風了,霾和熱浪會被吹到哪兒?“霧霾吹到周邊省份的擔憂大可不必。”項目研究團隊專家表示,空氣流動帶走的污染物除了向中心城周邊的開闊地帶擴散,也將向上空擴散。污染物是一個逐漸稀釋的過程,不會對周邊省份帶來影響。

  實際上,通風廊道解決的是城市內部的問題。項目研究團隊專家表示,中心城區空氣流動性變差,導致生活、生產的空氣污染物淤滯。而北京規劃的通風廊道主要是讓中心城區與遠郊區縣之間更好地“換氣”。

  風道建設:須以統籌破局

  當前,不少城市普遍存在工業企業布點不斷侵害環境質量、房地產開發不斷蠶食生態功能區的現象。專家表示,城市風道的建設,經常會涉及工業布局調整,牽扯到一些利益主體博弈,需要多部門協同、企業配合,共同推動,不可能一蹴而就。

  專家表示,盡管城市風道建設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但這一問題應從長遠出發,著眼于未來,將其納入頂層設計,成為治污減霾的中長期措施。風道建設不是一時一地的問題,還應加強區域協調,實現整體統籌布局。

  風道該建在哪?

  專家表示,理想的城市風道最好能結合城市中的天然廊道或自然要素,如江河湖泊、溝渠綠帶等進行規劃布置,多種類型開敞空間的整合,有利于形成足夠空間寬度的城市風道。有些老城區由于大量高樓擋住風道,但也無法立刻拆除,只能在未來的規劃中,盡量留出風道。

  風道該怎么建?

  “風廊具體量化標準的制定十分復雜,將綜合考慮避災、景觀、生態、游憩、排污、降噪以及空氣流動等多方面因素。”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室副主任何永說,對于大城市而言,重新規劃開敞的空間已不具備條件,因此應該盡量利用現在通風潛力較大的區域,并將其連續和貫通。

  上海市曾公開發文表示,在新的城鎮規劃中,通風廊道設計要盡可能長和寬,同時要控制主要風道兩側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城市建筑布局要適應城市的冬夏季盛行風向和海陸風環流特點,建筑高度從內陸向沿江、沿海逐漸減低。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凱認為,城市大氣環境的改善十分復雜,空氣流動狀況隨高度變化,各區域還會有很多小的氣流渦旋,都會直接影響通風廊道的效果。這些年北京進行了大量高密度高層建筑開發,未來不僅要降低開發強度,還要配合加強綠地、水面的恢復建設。

  建風道,關鍵在哪里?

  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徐旭輝表示,對于已建成區域,可以針對微環境進行改造,比如屋頂綠化,利用好山谷風等。更重要的是對未建成區域進行提前規劃,營造宜居的生活環境,不要讓環境無節制惡化。

  “城市風道的建設還應統籌、配合城市其他規劃,包括城市工業區、商業區、居民區的布局,城市建筑高度的選擇和空間分布等。即城市風道的建設是城市規劃中的一部分,不應獨立出來,應該綜合提高城市自凈化能力。”趙傳峰說。

  此外,鑒于城市間的聯動性,建議城市風道的建設放在一個較大區域,如京津冀區域或者全國層面統籌考慮,盡量減少作為獨立系統考慮,避免潛在的成本擴大化和效果抵消化。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