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最近出臺《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至此,全國已有30個省份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
這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中,堅決打破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逐步解決農民的全面國民待遇問題。
在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下,“農民”不僅是一種職業身份,它還意味著經濟身份、法律身份、社會身份……一紙戶籍,從各個領域將城鄉居民分割開來,區別對待。農民在就業、醫療、教育等方面都不能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仍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要根本解決問題,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工作。總 書記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戶籍改革政策,對 破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給予農民全面國民待遇進行了制度設計。
從“農民”到“居民”,一字之差,天壤之別,但要從文字變化到實質變化,需要更多努力,需要更多后續政策跟上,需要相關部門通力協作。
比如,農民變居民之后,在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方面,如何 得到與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務和權益?又如,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如何一體化,補上農村基建的短板?再如,針對農村居民擔心的取消農業戶口之后 的農村土地問題,如何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改革,通過土地確權、同地同價等制度,實現同地同“權”,獲得土地收益,從而讓他們公平地分享現代化發展的成果?
中國大地上,一場波瀾壯闊的現代化進程正在推進,原來的農民,今天的居民,不管是居住在農村的、正在向城鎮遷徙的或者已經在城市定居的,他們都渴盼:善意的政策,能夠給他們帶來沉甸甸的獲得感,能夠讓他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