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明起實施

2017-03-01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明天起,《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正式實施,條例明確,應為有需要的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服務。目前,北京120急救中心增配的百余擔架員已完成培訓,上崗服務。

  急危重患者可叫擔架員

  必要時家屬也要搭把手

  上周二9時許,一名有心梗病史的82歲老人突發胸悶憋氣,立即撥打120。急救中心內,一隊120急救車組迅速集結,除醫護人員外,還包括兩名身穿藏藍色制服的擔架員。

  老人家住在培新街乙5號院一棟老式居民樓的二層,樓梯狹小,兩名擔架員通過履帶式樓梯擔架將老人平穩地抬上急救車。

  3 月1日正式實施的《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明確,要為有需要的急、危、重癥患者提供搬抬服務。目前,配齊“醫護司擔”的120急救車組,只為急、 危、重癥患者服務。醫院間轉診,或接患者出院回家,因患者不屬急、危、重,因此不配備擔架員。據介紹,在日常急救過程中,有個別患者病情并不嚴重,也可自 主行動,但依然要求醫護人員用擔架搬抬。120急救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院前急救資源緊缺,需要把有限的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人群。市衛計委相關部門負 責人提醒,目前本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尚有待健全,部分區急救分中心搬抬服務能力還在逐步完善。呼吁廣大市民珍惜有限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資源,非急、危、重癥 盡量采用其他方式解決。

  業內人士表示,給急救車配齊“醫護司擔”,這在全世界急救領域都屬“奢侈”配置。急救車到院前的根本目的是救人,盡管法律規定搬抬由急救機構負責,但必要時患者家屬也應該搭把手,避免耽誤救治。

  擔架員須會基本急救技能

  急救搬抬因病而異

  120急救中心的擔架員需要具備一定體能,比如能抬動體重過重的患者,上下樓梯時也能走得穩。擔架員上崗前還需要進行多科目培訓,不僅要熟悉車載擔架、搬運擔架、上下樓擔架等各種搬抬工具的使用方法,還要掌握急救基本技能。

  搬抬急危重癥患者很講究,病癥不同,搬抬方式也不同。比如心臟病、高血壓等危重病人,急救時不能背、架或使用輪椅,必須使用擔架讓患者平躺;腦溢血病人適合用頭高腳低側臥位等。

  “擔架員,我們也稱他們為醫療輔助人員。”北京120急救醫療培訓中心副主任陳志介紹,因此,擔架員需要掌握心肺復蘇術等基本急救技能,當病人出現心跳驟停時,他們能作為助手協助醫生急救。

  據介紹,擔架員培訓課程包括心肺復蘇等基本急救技術、院前感染防護等,還包括單、雙人徒手搬抬,四人搬抬技術,毛毯搬運法,被單過床技術,單椅、輪椅搬抬法,脊柱板搬抬法、鏟式擔架搬抬法和上下樓梯技巧,樓梯椅搬抬和車載擔架搬抬技術等搬抬專業課。

  陳 志透露,課程結束考核時,我們會設計不同的搬抬場景,比如將患者從床上抬到擔架,再轉上樓梯擔架、車載擔架,最后上急救車,這一套流程學員都要完全掌握。 培訓教師會考查學員的體能狀態、身體協調性、組織紀律性、團隊合作意識和文化基礎,給出綜合評價分,擔架員培訓考核的總成績將由綜合理論考試、搬抬技能考 試和綜合評價評分共同組成,總分合格才可上崗。

  目前,120急救中心已新培訓了116名擔架員,很快還將再啟動培訓一批擔架員。

  擔架員“解放”醫護人員

  急救醫生可專心施救

  “擔架員很缺乏。”北京急救中心司機王雅東直言,急救車組多年來一直身兼數職。以往缺少擔架員時,都是醫護人員和司機搬抬患者。

  由 于院前急救醫護人員多為女性,真遇到塊頭大的患者,醫護人員確實抬不動。而且,醫生護士還要拿著醫療搶救器械、藥箱,搶救患者、記錄病歷,搬抬患者實在勉 為其難。“如果搬抬患者也成為院前急救醫護人員的工作常態,那工作強度確實太大了,過去也有不少急救醫護人員因此而流失。”王雅東說。

  增配擔架員,則可以解放醫護人員,使其專心施救。“醫生的職責首先是救命。對于急救醫生,除顫儀和診箱是不能離手的,如果醫生光顧著抬病人,搶救時反而找不到醫療設備,那就是失職。”陳志說。

  急救現場

  退伍軍人當起擔架員

  上周二,40歲的老翟、33歲的小孫,跟著急救醫護人員登上120急救車,一位曾有心梗病史的82歲老人突發胸悶憋氣需要急救。老翟、小孫是擔架員,這是他們第一天上崗。

  老翟和小孫都是退伍軍人,膚色黝黑、身板結實。“以為當擔架員有力氣就夠了,一培訓才知道,需要的專業知識太多了。”老翟說。

  很快,急救車抵達培新街乙5號院,這是一棟老式小板樓,老人家住二樓。車剛停穩,急救醫生陸洋便拎著急救箱和心電圖儀跳下車,老翟和小孫幫著拎氧氣瓶和除顫儀,一路小跑兒。

  測心電圖、量血壓、聽診……“血壓140/82,稍微偏高,心電圖正常,但患者心肌酶有點高,要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陸洋抓緊檢查,老翟和小孫則觀察著樓道、房間,他們和醫生商量,用履帶式樓梯擔架搬抬老人。

  “面對患者,雙手插入患者腋窩,右腿邁入患者兩腿之間,起到一個三角支撐作用,腿部發力……”陸洋指點著擔架員,穩穩地把老爺子抬上擔架,老翟蹲下身,為老人仔細系好束縛帶。

  “1、2、3,起!……穩住……注意拐彎……”老翟和小孫一前一后配合,將老人抬下樓。另一個車載擔架已經停放在樓門口,老翟解開束縛帶,一邊念叨著技術要領,一邊抱緊老人,將其轉移到車載擔架上。

  完成任務,老翟和小孫長吁一口氣。“干擔架員不僅幫別人,也幫我們自己,”老翟一邊抹汗珠一邊說道,“以前抬重物,我老是腰使勁。參加擔架員培訓后,我才知道這樣容易弄傷腰,我現在都是大腿發力,能保護腰椎。”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