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電商內部優惠券 餡餅還是陷阱

2017-07-16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 ]

  代理招募及收益情況截屏。

  復制信息,點擊鏈接,選擇“立即領券”,簡簡單單幾個步驟,便可減價成交,優惠力度驚人……

  如今,打開微信或微博,時常可以看到五花八門的電商優惠券“滿天飛”,而號稱“零風險、不囤貨、足不出戶、月入千元”的代理招募帖也層出不窮。難道真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福利”背后,究竟暗藏哪些玄機?

  建群

  “上線跟商家談優惠,發展下線有獎勵”

  “一個199元的書包,領取100元的內部優惠券,只要99元就可以買到……”

  作為網購達人,本科生陳曉經常在評論中看到有人說用優惠券低價買東西,“肯定有人專門發券,不然哪來那么多。”一番打聽后,陳曉果然在網上找到了兼職做代理的門路,“據說一個微信群一個月就能賺幾百上千,要是能操控多個下家代理,一個月能賺幾千塊。”

  “每位代理人會有特定的一個賬號,在商品交易成功后,可以到后臺查看自己盈利額度,直接申請提現,或者找代理的上家發放,讓上家把后臺金額清空。”陳曉興致勃勃地跟朋友一起合作開工,可沒多久,朋友便做不下去了,只能由她獨自收拾“爛攤子”,“像我這樣最底層的代理,提成其實很低,每筆交易頂多幾塊錢。”三個月下來,陳曉只賺到300多元。

  盡管“生意”并不景氣,但陳曉依然勉力維持著,“要經營好一個陌生人的群,還是得靠紅包。”每天早晚,陳曉都會在群里發一次紅包,“剛創群的時候發10個,總共2塊錢,現在同樣是10個,只有1塊錢。”

  在職場“小白”沈菲看來,發紅包同樣是每天必備的功課。3月初,她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招代理,便欣然加入。支付30元代理費后,她參加了兩小時的速成培訓,順利“上崗”。為了迅速建群,她連吃飯的機會都不放過,愣是把餐廳服務員也拉了進來,還隔三差五地托親戚朋友幫忙散播廣告,“上線有人專門跟商家談優惠,往外放優惠券,我們發展下線的話,也能有一點獎勵,而且享受下線收入的10%。”

  目前,沈菲代理的微信群已經達到4個,“每個群里有兩百來人,但真正買的不多。我們這個還有點落后,有人在群里買東西的話,需要把訂單號發給我,這樣我才能領到提成。”為了不錯過任何一條買家信息,沈菲不得不把群置頂,每過三五分鐘就要看上一遍,“稍有怠慢,人家就可能退群,那我就算損失客源了。”

  套路

  “拉人,一直拉人,人越多產出越高”

  一名自稱是專業引流公司員工的客服表示,自己主要負責招募建群發放優惠券的代理人。記者以想做代理為由向其咨詢,對方提出需要先建一個70人以上的微信群,隨后工作人員將為準代理人申請特定的賬號。通過代理賬號可以看見群里的成交明細,包括成交量、收益和群友購物的明細。

  “微信群里放置發布商品的小助手,自動發送優惠券商品。”該名工作人員解釋稱,小助手由機器操作,每6分鐘自動發布一次商品,自動挑選優惠度高、銷量高、傭金高的商品發送。代理人建好群后只需要維持群的活躍度,“拉人,一直拉人,人越多產出越高。”

  “我們是互利共贏的關系,公司給您提供技術、商品優惠券的資源、代理專屬的微信搜索商城等,您提供平臺與服務。”工作人員表示,代理人要教會群友如何使用優惠券,如何在優惠券發放的群里查找所需商品,并經常在群里聊天曬圖,分享“好東西”,“通過您購物群里成交的每一單商品,您都會得到商家給的營銷費用,也就是提成。提成一般是商品成交價格的10%到50%。”

  當記者問到優惠券是否真實有效時,工作人員回應稱,“我們公司和一些大型企業都有合作的,優惠券也是商家促銷或者搞活動推出來的,可以作為現金抵用。數量有限,每人僅限領取一張,購買一件,當日有效。”

  入群

  “原價明顯虛高,優惠券就是個噱頭”

  “親們,本群是一些電商商家的內部優惠券,不對外發放,只在咱們群里發,比平時買東西最少便宜一半!大家有需要的可以買,給我單號還能領紅包福利……”前不久,程琳發現自己的微信上突然多出一個優惠券分享群,群主是多年未曾謀面的初中同學,“也沒事先打招呼,直接就給拉進去來了這么一番話。”

  程琳掃了一眼群成員,都是陌生人,她心里有些犯嘀咕,但并沒有馬上退群,只是默默設置成“消息免打擾”,“畢竟同學一場,好歹給個面子,況且確實有點好奇,想看看是不是真那么劃算。”

  “春夏套裝兩件套,在售168券后88;兒童可愛露趾涼鞋,在售58.88券后28.88……”程琳發現,微信群里每隔幾分鐘,便會冒出一兩款圖文并茂的特價商品,按照說明復制信息后,頁面上方會自動彈出鏈接,點擊進入,可以看到商家發放的優惠券。

  “衣服、電器、玩具,什么都有,也不管你需不需要,商品信息一股腦全往群里扔,就像走在路上被硬塞了一堆的小廣告。”很快,程琳所在的群顯示有上百條未讀信息,“大多數的優惠券對我來說都沒什么用處,辛辛苦苦‘爬樓’翻上半天,也未必能找到自己想買的東西。倒是有些本來不打算買的,看著看著有點動心。”

  動心的感覺,張靜也曾有過。上個月,她從類似的群里偶然看到一條玩具汽車機器人的商品信息,“說是電動萬向,帶動感音效,原價229,優惠券有150,用完券只要79。”張靜直呼“劃算”,立即下單,打算給五歲的兒子當禮物。

  三天后,她滿懷期待地打開快遞,結果傻了眼,“質量太差了,簡直就像20塊錢的地攤貨,充滿電的情況下,兩三分鐘就跑不動了。現在看來,原價明顯虛高,優惠券不過就是個噱頭,東西根本不值那個價錢。”

  誤區

  “手握優惠券 不用就吃虧”

  “網絡平臺代發優惠券其實是一種促銷手段,用來吸引消費者購買這些商品。優惠力度看起來比較大,這對于價格敏感的消費者來說確實具有誘惑力,本質上和線下實體店的促銷相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孫瑾表示,發放優惠券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刺激消費者產生非理性、計劃外的購買行為來提高銷量,而銷量不僅是消費者網購中經常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搜索排序中的一個主要標準,較高的銷量還能夠刺激那些沒有領優惠券的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

  “這或許可以作為短期沖銷量的工具,但對于長期維系顧客忠誠度不是很有利。”孫瑾認為,對消費者來說,網絡平臺代發優惠券存在一定的價格風險。推送的商品中,絕大多數并不是消費者所關注的商品,消費者不清楚商品的真實原價到底是多少,很難知道是不是商家提價后又發放優惠券。此外,還會有商品品質上的風險,推送的商品中很多是因滯銷而積壓已久的庫存,這些商品在質量、性能等方面可能無法達到消費者的預期。

  “部分消費者存在一種‘手握優惠券,不用就吃虧’的認識誤區,商家正是抓住這個心理,源源不斷地發放優惠券。”銀川大學商學院特聘教授田廣表示,電商的商品一般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因此單個消費者所承擔的風險看似有限,但累加起來相當可觀。他建議,消費者不要以能否獲得優惠為原則,而是應當以自己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進行購買決策。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