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立法保護能否收到實效 山西三河源區面臨四大窘況

2006-11-28  來源:市場報
[字體: ]

——斷流天數增加 水量明顯減少

水質污染加劇 植被涵養水源能力下降

    資料圖片:山西大同市十里河兩岸堆滿了生活垃圾(10月31日攝)。 據山西省環保局最新監測顯示,三季度山西省有87%的地表水斷面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60%的斷面水質標準劣于V類,優良的斷面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2%。被污染的斷面中,重度污染占60%,中度污染占5%,輕度污染占22%。水質優良的斷面僅占13%。 新華社記者 武敵 攝

    9月28日,山西省人大立法對汾河、沁河、桑干河三條河流源區進行保護,決定用5年時間基本恢復三河源區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抑制污染加劇和水量繼續下降的局面。隨后,山西省人民政府也迅速啟動了對三河源區的各項保護措施,眼下,保護區的劃定工作接近尾聲,多項措施可望在明年全面展開。

    然而,立法保護能不能收到實效?許多環保志士仍不免憂心忡忡。

    源區環境令人憂

    汾河、沁河、桑干河是源自山西的三條主要河流,流經全省10個市、45個縣,流域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43.8%,去年僅這里的GDP就占到全省的70%,直接關系到全省580萬人的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然而,三河源區的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破壞程度十分嚴重,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據有關資料顯示,三河源區面臨著四大窘迫性問題。一是斷流天數呈增加趨勢。汾河、桑干河近年來每年斷流時間在270天到320天之間。二是水量呈明顯減少趨勢。汾河、沁河、桑干河10年平均減少量分別為多年平均水量的44.8%、48.9%和13.4%。三是水質污染呈加劇趨勢。汾河超三類污染河段總長占參與評價河長的93%,桑干河超三類污染河段總長占參與評價河長的47.1%,沁河嘉豐鎮以下河段的水質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四是林草植被因開荒、采礦、砍伐林木等受到破壞,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能力逐年下降。

    山西是嚴重缺水省份,人均用水量在全國排最后一位,僅168立方米,不到全國人均用水量的2/5。為尋求水資源短缺的治本之策,山西省政府堅持保護、開源、節流和循環利用同舉并重、多管齊下,但全省6000多萬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僅1800萬畝;老百姓雖然喝上了解困水,卻仍有45%的農民喝不上安全水。前不久,在汾河源區做專題調研的山西省省長于幼軍說:“水資源形勢加速惡化,已成為阻礙山西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軟肋’和‘短板’,長此下去,將難以支撐、無以為繼!”

    立法保護現曙光

    三河源區的保護引起山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注,9月28日,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加強汾河、沁河、桑干河源區保護的決定》。

    《決定》規定,對具有飲用水功能的水源地及水庫以外3公里范圍內,嚴禁新建和擴大煤炭、焦炭、選礦、冶煉、造紙、化工等嚴重污染水環境企業,已建成投產的要限期關閉。今后,全省要實行嚴格的行政首長問責制。要對三河源區保護構成破壞的企業和個人追責;對違反本決定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為各種破壞活動開放綠燈的執法部門和有關責任人追責;對工作措施不力沒有完成任期或年度保護目標責任的部門及其負責人追責;對由于重視不夠,措施不力,保護不到位,沒有完成責任目標的市、縣、區政府及其負責人追責。

    山西省政府立刻做出決定從明年下半年起,實施三河源區生態移民;建立源區保護補償機制;適度開發旅游資源;采取污染防治、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綜合措施,加強對源區的保護建設。目前,針對母親河汾河源頭的保護,山西已投入數千萬元資金,要求寧武、靜樂、嵐縣、婁煩4縣污水處理廠今年內建成投入運行,水質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2007年底搬遷完成3公里范圍內的污染水環境企業;2008年底前,太原市以下河段沿河各縣市都要建成污水處理廠并投入運行。

    人們欣喜地看到,三河源區保護與發展的體制正在理順,一個上下齊抓共管至利雙贏的格局呼之欲出。

    落實成為最關鍵

    保護三河源區,光憑政策、法規還不夠。不少環保志士寄希望于問責制。曾數次參與&ldquo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