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與周邊縣交界處的一個無牌無照無廠名的非法鋁灰廠,發生廢水池潰壩事件,當地上千畝農田遭受污染。出事后,該廠老板拆掉工棚,搬走機器逃跑,后被警方控制。
事隔一個月之后,《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廣寧縣回訪時發現,當地絕大多數黑作坊已被拆毀,但現場仍舊一片狼藉,一池池聞之令人作嘔的廢水和一片片受污染變黑的土壤,像一個個膿水四溢的可怕毒瘤,赫然橫亙在青山綠水之間。
廣寧縣地處經濟欠發達的山區,是革命老區。在暴利驅使下,屬于國家明令禁止“十五小”企業的非法鋁灰廠,數年前就在廣寧縣一些山區鄉鎮遍地開花,對當地生態環境和村民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當地一些群眾說,“這些非法黑作坊,正在毀掉老區最后的青山綠水。”
潰壩致千畝農田被污染
這座出事的非法鋁灰廠位于350省道邊的一座小山頭上。知情人描述說,山的中間被挖成了一個巨大的水庫,庫底沉積著厚厚的黑色淤泥,散發著刺鼻的氨氣味。
潰壩之后的第4天,《經濟參考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三臺大型挖土機正在掘挖山土,填埋潰壩污泥和被污泥沖毀的田地,氣味嗆鼻。沿著傾瀉潰壩污水泥漿的灌溉渠道一路下行,渠道兩側草叢,殘留著厚厚的暗色污漬帶。
站在山頭可以看到,附近五六畝的農田全部都被淹沒,覆蓋上一層黑色的淤泥。淤泥中掩埋著幾十袋土包。附近村民說,這座污水庫的堤壩就是用這些土包壘成的。
最早發現潰壩的人,是清新縣龍頸鎮白芒村村民梁英雄。他回憶說,污水不僅沖進了白芒村的農田,還倒灌地勢較高的廣寧縣農田,奔涌而出的污水甚至將水庫旁一臺推土機沖出了十幾米遠。
他描述當時的情景說,“水又黑又臭,很難聞,當時污漿還沒有來,氨氣很厲害,10多米還聞得到。”當時他很憤怒,將潰壩后涌過來的污水裝滿一個2.5升的可樂瓶,“他們給別政府的人說這水沒有毒,我說你吃兩口給我看看有沒有毒?”
廣寧縣聯合鎮鎮長鄧小燕說,潰壩的是該鎮一家非法鋁灰廠,在實施維修加固作業過程中,因操作不當發生廢水池堤壩垮塌事故,導致約3500立方鋁渣廢水泄露沖入下游農田。
在離潰壩口下游約3公里處,就是梁英雄所在的白芒村。時隔數天,污水渠道里散發的氣味依然難聞。白芒村村主任江南說,約二十幾畝農田和果林在這場潰壩污水中直接損毀。另外,由于灌溉水源的污染,該村約有上千畝田地和果林地受到間接影響,損失不可估量。
他焦慮地說,目前正值春播時分,但村民卻不敢耕種。因為村民不知道這種污染渠道的水源能否可用,會對農作物造成多大影響。
當地村民“有苦說不出”
知情人士透露,這座鋁灰廠,其實就是三座簡易工棚。一座靠近水庫的工棚里堆放著三四百包裝得滿滿的編織袋,里面裝的就是用來提煉鋁的鋁渣。工棚沿著水庫的邊上分布著四五個反應池。曾經在鋁灰廠做工的村民說,鋁渣里面提煉出鋁后,廢水廢渣就直接排進污水庫中。
當地村民還說,這座鋁灰廠在出事前半年時間里日夜開工,每個星期都有大卡車將鋁渣從外地運進來。
這個非法鋁灰廠對周圍環境的污染,令村民們苦不堪言,“山周圍的草都被熏死了”。梁英雄在承包山地里種了1000多株冰糖橘,他說,冰糖橘開花的時候燒鋁灰,吹南風吹過來的氣味很大,聞不得,結下的果子不好,偏小,還影響產量。
像梁英雄一樣憂慮的,還有當地上千村民。因為擔心水源變質,白芒村很多村民把水稻田改成了花生地。白芒村燒炭坪小組組長梁金陸說,他家3.5畝水稻田已經全部改種耐旱的花生。
他說,今年開耕時,這渠道的里水不能用,溝里面的水很渾濁,整條河的魚都死掉了。他算了一筆損失賬:原先種水稻畝產上千斤,一年毛收入可達1500元左右;如今改種花生,畝產200斤左右,收入要比種水稻減半,“我們有苦說不出”。
聯合鎮鎮長鄧小燕說,這家非法鋁灰廠所在山林,屬于性質特殊的“飛地”,即在廣寧縣行政轄區內的清新縣地盤,暴露出監管的“真空”地帶。《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即使到潰壩出事后,廣寧縣和清新縣仍然為這座非法鋁灰廠到底歸誰管而爭論。
鄧小燕說,我們鎮里曾三次檢查,要求這個無牌照鋁灰廠停工。但據當地村民反映,他們多次向村里投訴,但沒有人理睬。
明目張膽在公路邊上開工
類似“3.21”潰壩事件中的非法鋁灰廠,并非用“飛地”、“真空”所能解釋:在廣寧縣一些山區鄉鎮遍地開花,觸目驚心,形成一個橫跨聯合鎮、江屯鎮和北市鎮,主要沿著350省道、260省道、443縣道附近分布的污染產業帶。
《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發現,相距潰壩鋁灰廠不足1公里處的聯和鎮坳仔村,矗立著一座無牌無照的違法土法煉鋁廠。在該廠對面的350省道上,便聞到一股令人作嘔的氣味。
緊靠廣寧縣江屯鎮義和區竹兜塘村旁,有一條不太顯眼的田間路,往里走幾十米就是一個非法煉鋁作坊:山坳的平地上,搭建起幾個簡易棚子,棚子里的地爐正呼呼冒著火,旁邊的煙囪向外噴著黑煙,整個山坳烏煙瘴氣。另一個棚子里則架起一個坩堝,旁邊散亂地堆放著焦炭、鏟子、舀子、鉗子,還有鋁錠模具。不遠處,幾個中年婦女正從一輛運輸車上卸載一包包灰色的鋁粉,幾個工人坐在一條黑乎乎的板凳上。
在棚子的一邊,自高而下地排列著五六個簡易的土圍污水池,里面的污水發黑發臭,咕嘟冒著氣泡,氣味熏天。這些污水順勢而下,最終匯入山腳下一個小渠向外排放。小渠的旁邊是一大片農田。
廣寧縣副縣長陸其華說,廣寧存在非法土法煉鋁現象,有10多年,目前主要集中在江屯鎮、北市鎮等邊遠山區,據政府部門掌握的數據,目前非法土法煉鋁作坊有37家,其中常年生產的有近20家。
不過,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非法鋁灰廠老板說,目前在江屯鎮、北市鎮一帶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煉鋁廠。北市鎮新文村委會村主任黎金其則透露,在新文村聚集著大大小小的無牌煉鋁廠,約有十幾家。
江屯鎮義和區竹兜塘村村民鄧生說,鋁灰廠這么多,不擔心空氣與水的污染是假的,尤其是小孩子們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受影響最大。但要改變這種狀況談何容易,村民連投訴都不太敢。
4月20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回訪這些非法鋁灰廠,發現它們基本上被拆毀,個別的正在拆除中,現場一片狼藉。在北市鎮新文村一座剛被拆掉的非法鋁灰廠里,簡易工棚已被全部推倒,裝鋁灰的尿素袋和橫梁木頭,亂七八糟地躺在水泥地上,背后的山體被廢氣廢物長期熏染,呈現出觸目驚心的灰黑色,與附近青綠山色,形成巨大的色調反差。腳下的狹長山坳,變成一個污水池,顏色黑得令人害怕,站在上方10余米高處,臭味陣陣襲來,聞之欲嘔。
黑作坊帶出畸形利益鏈
在廣寧縣,非法煉鋁的暴利,使一些人鋌而走險,由于缺乏收入來源,當地一些村民紛紛進入這些黑作坊打工,形成畸形的共生利益鏈條,當地一些村委會甚至向這些黑作坊出租土地。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簡單拆掉這些非法黑作坊,并不能徹底斬斷伸向青山綠水的“黑手”,這是當地政府緣何陷入“屢禁不止,愈演愈烈”怪圈并為之苦惱的根源。
黑作坊屢禁不止
近幾年,盡管當地政府不斷加大打擊非法鋁灰廠的力度,但這些黑作坊生命力的堅韌頑強,遠遠超過當地政府的預料,“它們是斬不斷的野草,往往一個月后就死灰復燃,而且來得更加猖獗。”當地一名干部說。
非法鋁灰廠的業主們基本上是本地村民,他們對付政府執法檢查,往往有三種方式:游擊戰,陣地戰,化整為零戰。
第一種是游擊戰。廣寧縣國土局分管執法的黨組副書記王江華說,這些黑作坊往往藏身于山旮旯,非常隱秘,執法人員一來,業主們就跑開,只剩下簡易作坊,即使被搗毀,不到一周又可重新建好。
第二種是陣地戰。王江華說,在我們執法中,有時候會發生正面沖突,2009年差點出人命,村民們砸掉執法用的鉤機,威脅執法人員,圍住我們不讓走。
第三種是化整為零戰。比如,原來是一個家庭開鋁灰廠,后來分家,幾兄弟每人都要開一個,這樣的裂變速度很快。
有關部門監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當地一些村干部和村民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以前,上面的環保部門來檢查,如果是看到三防(污水、壩、廢渣)過關,一般不會吭聲,如果不過關,肯定就會查處。
對此,廣寧縣宣傳部長林梅芳表示,目前我們要實行屬地管理,推動鎮政府真正把這件事管起來,如果出現非法鋁灰廠,對當地鎮政府考核“一票否決”,絕不手軟。
畸形利益共生鏈條
監管難題的背后是利益。經過多年發展,廣寧一些鄉鎮形成一個以非法鋁灰廠為中心的黑色利益共生鏈條:老板、村集體、村民各居一端。
處在這個利益鏈條高端的,是鋁灰廠老板。這些人基本上是本地村民,投資土法煉鋁作坊成本低,收益高,且不用繳稅,屬于暴利行業。
知 情 村 民 告 訴 記 者 ,“3.21”潰壩事故中的那家鋁灰廠,投產不過大半年時間,廠老板已經賺了上百萬的錢。
據了解,一個土法煉鋁作坊僅需要租個山坡地,在上面建幾個土爐、搭個簡易的工棚,再建個土圍的水池等等,投入不大,如小一些的作坊只需投入3萬元。大一些的作坊也只不過5萬元。這些小作坊即使被政府拆毀,恢復起來只需要一周時間,建設成本也只需要幾千元錢。
當地還形成了一個“土法煉鋁”的打工就業鏈。在江屯鎮、北市鎮,約有五成當地村民家庭,從事和依賴這個打工產業鏈。
一名政府官員說,首先得有專門的人去跑原料鋁灰,這部分群體主要以有經驗,腦子活的村民為主;其次有專門從事鋁灰運輸的一個村民群體;第三是原料運回來后的卸載。這部分村民主要是以家庭婦女為主;另外,在煉鋁爐作坊也有一個群體分工。如爐工、搬運工等。其中技術爐工的收入200元一天。其它的打工人員平均一天也有100元一天。對當地村民來說,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
林梅芳說,因為本地青壯年勞動力基本上外出珠三角打工,到非法鋁灰廠打工的,主要是一些老人和婦女。
在經濟利益上,村集體也是受益者之一。為了收取為數不多的租金,當地一些村將土地出租給非法鋁灰廠。
記者在一份合同上看到,北市鎮新樓村福太村小組、萬福村小組將三角沖的旱地山塘出租,按旱地每畝500元、水田1000元的標準一次性補償,租期為10年,合同上注明的簽訂時間是2005年7月3日。
“引進一個鋁灰廠,對我們村的經濟貢獻比較大。”萬福村小組長劉應亮算了一筆賬:土地租金每年1500元,修了一條3里長的路,搞好了一條自來水水管,花了2500元,每年教師節還送我們一筆錢,廢水污染了水稻,每年還有一定的賠償,這樣我們種水稻基本不會虧本。
村民無奈“飲鴆止渴”
當地村民對這些非法鋁灰廠既愛又恨,心態復雜。
一些村民恨恨地說,“這些黑工廠,正在毀 掉 我 們 最 后 的 青 山 綠 水 , 讓 我 們 斷 子 絕孫。”也有一些村民顯得無奈:我們幾乎沒有經濟來源,“不在這些廠打工,我們靠什么生活?”
在采訪中,一些村民對政府取締非法鋁灰廠感到迷惘,北市鎮一位村民告訴記者說,有了這些廠,起碼我們知道該干些啥來掙錢,如果取締了,真不知道要做什么來養家糊口。
新文村一名村干部認為,在新文村聚集著大大小小的無牌煉鋁廠約有十幾家,這種土法煉鋁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但當地村民并不太反對,當地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謀生渠道較少,過了30歲外出打工的人不多,進入這些沒有牌照的鋁灰廠,成為部分村民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
新文村委會同福村村民黎加軍,算了一筆在鋁灰廠的打工賬:他一家6口人,兩個老人,有兩個正在上小學的孩子,夫妻兩人只能就近照顧家庭為主。他們平時在鋁灰廠的打工收入就成了家庭經濟的唯一重要來源。在鋁灰廠打工平均每8小時能掙100元,黎加軍夫妻倆一天能掙近200元。這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沒有這些鋁灰廠,我們家的生活不敢想象。”
北市鎮新文村主任黎金其說,辦鋁灰廠,要向上級———鎮政府打申請,一般情況是:村民和村委會同意,但鎮政府不同意。這沒關系,老板和村民、村委會坐在一起喝杯茶,大家同意了就行了,有時候要簽合同,有時候口頭說說,并不簽合同。
很多村民也知道這些非法鋁灰廠賺的是“斷子絕孫錢”,黎金其用“飲鴆止渴”來形容目前村里的狀況,但村民們表示,這沒有辦法。
翔南村村民江先明等一些村民說,搞農業吧,水渠常年失修,沒有硬地化,雜草重生,影響務農,爭水又有矛盾。搞副業吧,我們山區竹資源豐富,生產涼席應該有前途,不過,加工竹席一條生產線大概要3臺機器,需要40萬左右,我們沒有資金,而且擔心銷路問題。
一位專家認為,當地政府僅僅用“利益驅動”來解釋非法鋁灰廠越打越多,愈演愈烈現象,是不夠的。村民之所以選擇這條非法產業鏈,主要還是在于當地發展機會和路徑的匱乏。當地政府應該更多地關心不富裕群眾的生存發展問題,多為他們出謀劃策,多提供就業機會。
事隔一個月之后,《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廣寧縣回訪時發現,當地絕大多數黑作坊已被拆毀,但現場仍舊一片狼藉,一池池聞之令人作嘔的廢水和一片片受污染變黑的土壤,像一個個膿水四溢的可怕毒瘤,赫然橫亙在青山綠水之間。
廣寧縣地處經濟欠發達的山區,是革命老區。在暴利驅使下,屬于國家明令禁止“十五小”企業的非法鋁灰廠,數年前就在廣寧縣一些山區鄉鎮遍地開花,對當地生態環境和村民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當地一些群眾說,“這些非法黑作坊,正在毀掉老區最后的青山綠水。”
潰壩致千畝農田被污染
這座出事的非法鋁灰廠位于350省道邊的一座小山頭上。知情人描述說,山的中間被挖成了一個巨大的水庫,庫底沉積著厚厚的黑色淤泥,散發著刺鼻的氨氣味。
潰壩之后的第4天,《經濟參考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三臺大型挖土機正在掘挖山土,填埋潰壩污泥和被污泥沖毀的田地,氣味嗆鼻。沿著傾瀉潰壩污水泥漿的灌溉渠道一路下行,渠道兩側草叢,殘留著厚厚的暗色污漬帶。
站在山頭可以看到,附近五六畝的農田全部都被淹沒,覆蓋上一層黑色的淤泥。淤泥中掩埋著幾十袋土包。附近村民說,這座污水庫的堤壩就是用這些土包壘成的。
最早發現潰壩的人,是清新縣龍頸鎮白芒村村民梁英雄。他回憶說,污水不僅沖進了白芒村的農田,還倒灌地勢較高的廣寧縣農田,奔涌而出的污水甚至將水庫旁一臺推土機沖出了十幾米遠。
他描述當時的情景說,“水又黑又臭,很難聞,當時污漿還沒有來,氨氣很厲害,10多米還聞得到。”當時他很憤怒,將潰壩后涌過來的污水裝滿一個2.5升的可樂瓶,“他們給別政府的人說這水沒有毒,我說你吃兩口給我看看有沒有毒?”
廣寧縣聯合鎮鎮長鄧小燕說,潰壩的是該鎮一家非法鋁灰廠,在實施維修加固作業過程中,因操作不當發生廢水池堤壩垮塌事故,導致約3500立方鋁渣廢水泄露沖入下游農田。
在離潰壩口下游約3公里處,就是梁英雄所在的白芒村。時隔數天,污水渠道里散發的氣味依然難聞。白芒村村主任江南說,約二十幾畝農田和果林在這場潰壩污水中直接損毀。另外,由于灌溉水源的污染,該村約有上千畝田地和果林地受到間接影響,損失不可估量。
他焦慮地說,目前正值春播時分,但村民卻不敢耕種。因為村民不知道這種污染渠道的水源能否可用,會對農作物造成多大影響。
當地村民“有苦說不出”
知情人士透露,這座鋁灰廠,其實就是三座簡易工棚。一座靠近水庫的工棚里堆放著三四百包裝得滿滿的編織袋,里面裝的就是用來提煉鋁的鋁渣。工棚沿著水庫的邊上分布著四五個反應池。曾經在鋁灰廠做工的村民說,鋁渣里面提煉出鋁后,廢水廢渣就直接排進污水庫中。
當地村民還說,這座鋁灰廠在出事前半年時間里日夜開工,每個星期都有大卡車將鋁渣從外地運進來。
這個非法鋁灰廠對周圍環境的污染,令村民們苦不堪言,“山周圍的草都被熏死了”。梁英雄在承包山地里種了1000多株冰糖橘,他說,冰糖橘開花的時候燒鋁灰,吹南風吹過來的氣味很大,聞不得,結下的果子不好,偏小,還影響產量。
像梁英雄一樣憂慮的,還有當地上千村民。因為擔心水源變質,白芒村很多村民把水稻田改成了花生地。白芒村燒炭坪小組組長梁金陸說,他家3.5畝水稻田已經全部改種耐旱的花生。
他說,今年開耕時,這渠道的里水不能用,溝里面的水很渾濁,整條河的魚都死掉了。他算了一筆損失賬:原先種水稻畝產上千斤,一年毛收入可達1500元左右;如今改種花生,畝產200斤左右,收入要比種水稻減半,“我們有苦說不出”。
聯合鎮鎮長鄧小燕說,這家非法鋁灰廠所在山林,屬于性質特殊的“飛地”,即在廣寧縣行政轄區內的清新縣地盤,暴露出監管的“真空”地帶。《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即使到潰壩出事后,廣寧縣和清新縣仍然為這座非法鋁灰廠到底歸誰管而爭論。
鄧小燕說,我們鎮里曾三次檢查,要求這個無牌照鋁灰廠停工。但據當地村民反映,他們多次向村里投訴,但沒有人理睬。
明目張膽在公路邊上開工
類似“3.21”潰壩事件中的非法鋁灰廠,并非用“飛地”、“真空”所能解釋:在廣寧縣一些山區鄉鎮遍地開花,觸目驚心,形成一個橫跨聯合鎮、江屯鎮和北市鎮,主要沿著350省道、260省道、443縣道附近分布的污染產業帶。
《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發現,相距潰壩鋁灰廠不足1公里處的聯和鎮坳仔村,矗立著一座無牌無照的違法土法煉鋁廠。在該廠對面的350省道上,便聞到一股令人作嘔的氣味。
緊靠廣寧縣江屯鎮義和區竹兜塘村旁,有一條不太顯眼的田間路,往里走幾十米就是一個非法煉鋁作坊:山坳的平地上,搭建起幾個簡易棚子,棚子里的地爐正呼呼冒著火,旁邊的煙囪向外噴著黑煙,整個山坳烏煙瘴氣。另一個棚子里則架起一個坩堝,旁邊散亂地堆放著焦炭、鏟子、舀子、鉗子,還有鋁錠模具。不遠處,幾個中年婦女正從一輛運輸車上卸載一包包灰色的鋁粉,幾個工人坐在一條黑乎乎的板凳上。
在棚子的一邊,自高而下地排列著五六個簡易的土圍污水池,里面的污水發黑發臭,咕嘟冒著氣泡,氣味熏天。這些污水順勢而下,最終匯入山腳下一個小渠向外排放。小渠的旁邊是一大片農田。
廣寧縣副縣長陸其華說,廣寧存在非法土法煉鋁現象,有10多年,目前主要集中在江屯鎮、北市鎮等邊遠山區,據政府部門掌握的數據,目前非法土法煉鋁作坊有37家,其中常年生產的有近20家。
不過,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非法鋁灰廠老板說,目前在江屯鎮、北市鎮一帶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煉鋁廠。北市鎮新文村委會村主任黎金其則透露,在新文村聚集著大大小小的無牌煉鋁廠,約有十幾家。
江屯鎮義和區竹兜塘村村民鄧生說,鋁灰廠這么多,不擔心空氣與水的污染是假的,尤其是小孩子們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受影響最大。但要改變這種狀況談何容易,村民連投訴都不太敢。
4月20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回訪這些非法鋁灰廠,發現它們基本上被拆毀,個別的正在拆除中,現場一片狼藉。在北市鎮新文村一座剛被拆掉的非法鋁灰廠里,簡易工棚已被全部推倒,裝鋁灰的尿素袋和橫梁木頭,亂七八糟地躺在水泥地上,背后的山體被廢氣廢物長期熏染,呈現出觸目驚心的灰黑色,與附近青綠山色,形成巨大的色調反差。腳下的狹長山坳,變成一個污水池,顏色黑得令人害怕,站在上方10余米高處,臭味陣陣襲來,聞之欲嘔。
黑作坊帶出畸形利益鏈
在廣寧縣,非法煉鋁的暴利,使一些人鋌而走險,由于缺乏收入來源,當地一些村民紛紛進入這些黑作坊打工,形成畸形的共生利益鏈條,當地一些村委會甚至向這些黑作坊出租土地。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簡單拆掉這些非法黑作坊,并不能徹底斬斷伸向青山綠水的“黑手”,這是當地政府緣何陷入“屢禁不止,愈演愈烈”怪圈并為之苦惱的根源。
黑作坊屢禁不止
近幾年,盡管當地政府不斷加大打擊非法鋁灰廠的力度,但這些黑作坊生命力的堅韌頑強,遠遠超過當地政府的預料,“它們是斬不斷的野草,往往一個月后就死灰復燃,而且來得更加猖獗。”當地一名干部說。
非法鋁灰廠的業主們基本上是本地村民,他們對付政府執法檢查,往往有三種方式:游擊戰,陣地戰,化整為零戰。
第一種是游擊戰。廣寧縣國土局分管執法的黨組副書記王江華說,這些黑作坊往往藏身于山旮旯,非常隱秘,執法人員一來,業主們就跑開,只剩下簡易作坊,即使被搗毀,不到一周又可重新建好。
第二種是陣地戰。王江華說,在我們執法中,有時候會發生正面沖突,2009年差點出人命,村民們砸掉執法用的鉤機,威脅執法人員,圍住我們不讓走。
第三種是化整為零戰。比如,原來是一個家庭開鋁灰廠,后來分家,幾兄弟每人都要開一個,這樣的裂變速度很快。
有關部門監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當地一些村干部和村民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以前,上面的環保部門來檢查,如果是看到三防(污水、壩、廢渣)過關,一般不會吭聲,如果不過關,肯定就會查處。
對此,廣寧縣宣傳部長林梅芳表示,目前我們要實行屬地管理,推動鎮政府真正把這件事管起來,如果出現非法鋁灰廠,對當地鎮政府考核“一票否決”,絕不手軟。
畸形利益共生鏈條
監管難題的背后是利益。經過多年發展,廣寧一些鄉鎮形成一個以非法鋁灰廠為中心的黑色利益共生鏈條:老板、村集體、村民各居一端。
處在這個利益鏈條高端的,是鋁灰廠老板。這些人基本上是本地村民,投資土法煉鋁作坊成本低,收益高,且不用繳稅,屬于暴利行業。
知 情 村 民 告 訴 記 者 ,“3.21”潰壩事故中的那家鋁灰廠,投產不過大半年時間,廠老板已經賺了上百萬的錢。
據了解,一個土法煉鋁作坊僅需要租個山坡地,在上面建幾個土爐、搭個簡易的工棚,再建個土圍的水池等等,投入不大,如小一些的作坊只需投入3萬元。大一些的作坊也只不過5萬元。這些小作坊即使被政府拆毀,恢復起來只需要一周時間,建設成本也只需要幾千元錢。
當地還形成了一個“土法煉鋁”的打工就業鏈。在江屯鎮、北市鎮,約有五成當地村民家庭,從事和依賴這個打工產業鏈。
一名政府官員說,首先得有專門的人去跑原料鋁灰,這部分群體主要以有經驗,腦子活的村民為主;其次有專門從事鋁灰運輸的一個村民群體;第三是原料運回來后的卸載。這部分村民主要是以家庭婦女為主;另外,在煉鋁爐作坊也有一個群體分工。如爐工、搬運工等。其中技術爐工的收入200元一天。其它的打工人員平均一天也有100元一天。對當地村民來說,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
林梅芳說,因為本地青壯年勞動力基本上外出珠三角打工,到非法鋁灰廠打工的,主要是一些老人和婦女。
在經濟利益上,村集體也是受益者之一。為了收取為數不多的租金,當地一些村將土地出租給非法鋁灰廠。
記者在一份合同上看到,北市鎮新樓村福太村小組、萬福村小組將三角沖的旱地山塘出租,按旱地每畝500元、水田1000元的標準一次性補償,租期為10年,合同上注明的簽訂時間是2005年7月3日。
“引進一個鋁灰廠,對我們村的經濟貢獻比較大。”萬福村小組長劉應亮算了一筆賬:土地租金每年1500元,修了一條3里長的路,搞好了一條自來水水管,花了2500元,每年教師節還送我們一筆錢,廢水污染了水稻,每年還有一定的賠償,這樣我們種水稻基本不會虧本。
村民無奈“飲鴆止渴”
當地村民對這些非法鋁灰廠既愛又恨,心態復雜。
一些村民恨恨地說,“這些黑工廠,正在毀 掉 我 們 最 后 的 青 山 綠 水 , 讓 我 們 斷 子 絕孫。”也有一些村民顯得無奈:我們幾乎沒有經濟來源,“不在這些廠打工,我們靠什么生活?”
在采訪中,一些村民對政府取締非法鋁灰廠感到迷惘,北市鎮一位村民告訴記者說,有了這些廠,起碼我們知道該干些啥來掙錢,如果取締了,真不知道要做什么來養家糊口。
新文村一名村干部認為,在新文村聚集著大大小小的無牌煉鋁廠約有十幾家,這種土法煉鋁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但當地村民并不太反對,當地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謀生渠道較少,過了30歲外出打工的人不多,進入這些沒有牌照的鋁灰廠,成為部分村民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
新文村委會同福村村民黎加軍,算了一筆在鋁灰廠的打工賬:他一家6口人,兩個老人,有兩個正在上小學的孩子,夫妻兩人只能就近照顧家庭為主。他們平時在鋁灰廠的打工收入就成了家庭經濟的唯一重要來源。在鋁灰廠打工平均每8小時能掙100元,黎加軍夫妻倆一天能掙近200元。這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沒有這些鋁灰廠,我們家的生活不敢想象。”
北市鎮新文村主任黎金其說,辦鋁灰廠,要向上級———鎮政府打申請,一般情況是:村民和村委會同意,但鎮政府不同意。這沒關系,老板和村民、村委會坐在一起喝杯茶,大家同意了就行了,有時候要簽合同,有時候口頭說說,并不簽合同。
很多村民也知道這些非法鋁灰廠賺的是“斷子絕孫錢”,黎金其用“飲鴆止渴”來形容目前村里的狀況,但村民們表示,這沒有辦法。
翔南村村民江先明等一些村民說,搞農業吧,水渠常年失修,沒有硬地化,雜草重生,影響務農,爭水又有矛盾。搞副業吧,我們山區竹資源豐富,生產涼席應該有前途,不過,加工竹席一條生產線大概要3臺機器,需要40萬左右,我們沒有資金,而且擔心銷路問題。
一位專家認為,當地政府僅僅用“利益驅動”來解釋非法鋁灰廠越打越多,愈演愈烈現象,是不夠的。村民之所以選擇這條非法產業鏈,主要還是在于當地發展機會和路徑的匱乏。當地政府應該更多地關心不富裕群眾的生存發展問題,多為他們出謀劃策,多提供就業機會。
鋁灰廠懸在半山腰的污水庫臟臭不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