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未建堤防的另一段——西瓜洲段(7月7日攝)。
南昌7月18日電 題:十年花掉七成投資 防洪大堤未建一半——江西景德鎮市部分市民年年被淹調查
計劃五年建成的江西景德鎮城市防洪大堤,10年之后資金花去七成,工程量卻沒完成一半,洪水幾乎每年從缺口處涌入部分城區,當地群眾頻遭“被淹之苦”。
真差錢,還是亂花錢?投資3億多元的“民生工程”,為何最終成了“半拉子工程”?誰該為這一失職行為負責?“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追蹤調查。
城防堤“十年建不成” 部分市民年年被淹
位于江西昌江之畔的景德鎮市,常年受昌江洪水引發的洪災威脅,尤其是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景德鎮市區因沒有城市防洪堤,成為一片澤國,當時被公眾稱為“不設防的城市”。
痛定思痛,當地政府決定建設城市防洪大堤,誓言要摘除“不設防城市”的帽子。據記者調查,這一城市堤防工程按照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計,總長20多公里,總投資3.58億元,自2002年立項建設,原來預計5年左右完成,但2007年就基本停頓。截至目前,工程到賬資金3億元,完成投資2.6億元,只建成9.8公里堤防。
對此,江西省有關水利專家表示,20公里長的防洪大堤建了10年,花完了70%以上的資金,卻完工不到一半,由于未形成封閉防護圈,整體防洪能力僅為8年到10年一遇,仍屬“未設防城市”。
防洪大堤遲遲建不起來,使當地部分居民飽受水淹之苦。景德鎮市區人口約為50萬。目前,僅西瓜洲、中渡口等兩個沿江堤防缺口地帶,常年受洪水淹沒威脅的人口就有約5000人。
在中渡口段,記者看到江邊成了滿地沙礫的亂石崗,江灘處長滿野草,垃圾遍地。在江岸民房前約十米高的大樹上,掛滿了洪水退后的漂浮物。一些居民反映,這是今年6月中旬昌江漲水留下的痕跡。
這是未建堤防的另一段——西瓜洲段一座傾斜了近45度的居民樓,2010年7月,昌江洪水來時房屋被沖壞(7月7日攝)。
在景德鎮市老城區中山北路沿江居民區,盡管大水已過去一個月,但78歲的萬銀生還是不敢搬回發霉難聞的房屋居住。他告訴記者,洪水從缺口處涌入,去年最深達2米,今年有1米多深,周邊房屋都被水淹。
“每次漲水,我們數百戶居民都要投親靠友,水退后才敢回來。住在這里總是提心吊膽。”萬銀生說,原來這里10年淹一次,進入新世紀以來,這片缺口區域幾乎年年被水淹,上百戶居民遭殃。
在未建城市防堤的西瓜洲段,700多戶居民也面臨同樣的困境。記者看到一座傾斜了近45度角的居民樓,搭靠著對面樓房。當地居民反映,這是去年7月份昌江洪水來時被沖壞的房屋。今年6月15日昌江出現大洪水,西瓜洲再次陷入一片汪洋。居民吳義皮說,每年夏季都在心驚膽戰中過夜,損失嚴重,就是沒人管。
景德鎮昌江橋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未完工的城市防洪墻基礎線(2011年7月9日攝)。
一邊喊“缺錢建大壩” 一邊“砸錢搞亮化”!
“原來一個民工每天工資不到20元。現在少了80元找不到人!”景德鎮市水務局負責人說,由于人工成本提高,加上鋼鐵、水泥等材料價格上漲,工程建設資金突破了原概算投資。另外,因補償標準太低,也導致沿河地區拆遷難,拖延了工期。
但當地一些干部群眾認為,有關部門的解釋明顯是推卸責任。
針對補償標準問題,景德鎮市房管局工作人員說,到2005年,景德鎮的商品住房均價每平方米只有1000元,拆遷沿線地區的商品住房價每平方米才800元,而2003年防洪工程拆遷補助標準就達到每平方米500元,并不算低。
當地一些市民坦言,防洪大堤成為“半拉子工程”,根子在于地方政府有錢做城市“形象工程”,卻置群眾的安危于不顧。
記者在昌江邊看到,已建防洪堤是景德鎮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從中渡口到昌江大橋段的堤壩,壩體斜面是大片造型優美的綠色草坪和整齊的樹木,大理石砌的堤壩路面,堤壩上觀景臺布設均勻。一根根三四米高的彩瓷燈柱,沿著河堤一排排布置,鮮亮奪目。站在大堤上眺望,還可以看到對岸防洪堤上長約500米的瓷板畫,景色壯觀。
“修堤的錢被花到亭臺樓閣、觀景臺、綠化亮化等景觀工程中,造成后期資金缺乏,拖延工期。這才是問題的實質。”當地一位干部氣憤地說。
昌江河水漫入景德鎮市區昌江西岸街區(2010年7月16日攝)。
對此,景德鎮市水務局副局長向心丹辯解說,水務部門沒有參與大堤綠化亮化和觀景臺等工程建設。他說,城防大堤景觀改造等項目內容,都是由建設部門搞的。
但記者發現,已建成的部分堤防彩瓷燈柱下端,清晰印有“景德鎮市水務局置”字樣。記者現場測算,每隔三四十米,就有一根彩瓷燈柱。兩岸近10公里堤防,就樹立了彩瓷燈柱約200根。
江西省一位水利專家告訴記者,水利防洪大堤建設主要是圍繞防洪堤、擋水墻等主體展開,附屬建設不包括堤防的綠化亮化、觀景臺等形象化內容。
景德鎮市建設局有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證實,2009年,市建設局才介入大堤綠地的補種補齊等管護工作,之前城防大堤的綠化亮化、觀景臺等,都是由市水務局從項目上出資建設。“建設局只負責大堤附屬景觀工程中極少部分的建設。其中一個最大花費是用100萬元建了6個亭子。”
這是一位居民從未建堤防的另一段——西瓜洲段一座傾斜了近45度的居民樓下走過。2010年7月,昌江洪水來襲時房屋被沖壞(7月7日攝)。
支流投資竟超干流 失職問題誰來擔責?
據景德鎮市水務局介紹,截至目前,當地城市防洪工程已實際投入2.6億元,按已建成堤段測算,平均每公里投入超過2600萬元。
景德鎮市有關部門表示,當地城防工程要全部完工,需再投入約4億元。這意味著總投資接近7億元。
對此,江西省一位水利專家說,如果按照這一投資水平看,景德鎮20年一遇標準的支流城防堤,其單位投資額已超過長江干流50年一遇標準的城防堤,“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據這位水利專家介紹,2003年完工的九江市城防堤工程超過17公里,總投資3.4億元,每公里利用資金僅為2000萬元。
據悉,為解決景德鎮城防堤“半拉子工程”問題,有關部門已將其列入全省五河重點段防洪應急整治工程,擬爭取中央投資。
對此,當地一些干部群眾認為,“原來有錢不實干,現在要干說缺錢”,建了十年的大堤至今仍留下巨大缺口,這分明是有關部門和領導思想上有“缺口”,不能把問題推給國家就沒事了,應依法依規追究有關人員的失職責任。
針對景德鎮“城防工程十年未合龍”問題,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朱道林表示,要將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落到實處,急需建立水利建設工作問責制,嚴格水利資金使用制度和審查制度,防止形成“漏斗效應”,導致巨額水利投入“有其名無其實”。
景德鎮昌西瓜洲的一棟待拆房墻體上記錄著2010年7月16日水位(2010年7月16日攝)。
景德鎮市老城區中山北路沿江居民區78歲的居民萬銀生手指著近年來因昌江漲水房屋被淹的痕跡(7月7日攝)。
昌江河水漫入景德鎮市區中渡口街區(2010年7月16日攝)。
景德鎮市民在防洪堤上遙望對岸受淹的街道(2010年7月16日攝)。
景德鎮昌江西岸防洪墻上“美麗”的巨型陶瓷裝飾畫(2011年7月9日攝)。
景德鎮昌江城市風景線,河畔的歐式洋房是水務局新建成的工作用房(2011年7月9日攝)。
景德鎮昌西瓜洲居民吳紅華的房屋2010年被洪水沖壞了門面,他的進出通道是和鄰家的墻縫(2011年7月9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