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一座必垮無疑的橋——武夷山公館大橋垮塌事故調查

2011-07-17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字體: ]

    7月14日拍攝的武夷山公館大橋垮塌事故現場。記者從福建省武夷山市委獲悉,7月14日上午8點50分左右,福建武夷山市的武夷山公館大橋北端發生垮塌事故,牌號為閩H30953的一輛旅游大巴車墜入橋下,當場造成1人死亡,22人受傷,受傷人員已全部送往當地醫院救治。

  福建省武夷山市官方7月16日傍晚發布消息說,兩天前發生的武夷山公館大橋垮塌事故的直接原因已經查明,“是由于重型貨車嚴重超載(重量80余噸)所致”。

  這一結論,是武夷山市邀請的由福建省內橋梁、道路專家組成的5人專家組通過一天多的現場勘查、查閱相關資料后得出的。

  武夷山方面提供的新聞通稿是這么描述事故過程的:7月14日,武夷山巴士運通旅游客運有限公司駕駛員胡范聰駕駛閩H30953旅游客車(該車核載35人,事發時載23人,包括21名安徽阜陽游客及1名導游員、1名駕駛員),由武夷山火車站沿戰備路八洋線往景區南入口方向行駛。上午8時45分,張申華駕駛的閩H31567重型自卸貨車(該車核載15.65噸,當日實載33立方中粗砂,貨物重量超過60噸,車身自重20.6噸),從建陽水吉砂料場購33方中粗砂,由八洋線行經公館大橋至武夷山高鐵3號攪拌站黃墩,在公館大橋和閩H30953旅游客車相向行駛時,因嚴重超載導致突發橋面垮塌,閩H30953大客車墜入橋下約8.8米的河灘,造成客車司機當場死亡、車上22人不同程度受傷的后果。

  中國青年報記者16日找到了當天駕駛超載貨車的張申華。據他回憶,當他以每小時四五十公里的速度駕駛滿載的黃色貨車穿過公館大橋即將到達橋的另一端時,對面有一輛同樣滿載的紅色后八輪大貨車正好駛過來,“兩車交會的瞬間感覺車子晃了兩下,我判斷是車子的傳動軸斷了,便下意識地加大油門沖到橋頭。隨后聽到后頭轟得一聲巨響,我還以為是那輛大貨車爆胎了。”張說,當時他并沒有注意到有旅游客車和他交會。

7月14日,墜入橋下的大巴車被吊上公路。 新華社記者 沈汝發 攝

  這輛貨車車主楊明承認,張申華當天駕駛的貨車超載。他強調,幾乎所有的貨車都會超載,如果按規定重量載貨肯定賺不到錢。為此,他特地將這輛車加高了半米多,使得車廂高度達到1.78米。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建陽買進中粗砂是1900元,拉回到武夷山賣給高鐵建設工地的價格是3500元,毛利1600元,扣除油費800元,駕駛員工錢100元,再算上車輛損耗,跑一趟也就賺五六百元。“如果不超載,絕對虧本。”楊明說。

  對于有關方面將事故的直接原因歸咎于他的貨車超載,楊明表示不能接受。他說,每天都有大量的超載車經過公館大橋,有的甚至上百噸都沒事,“偏偏我的車倒霉,碰上了”。他認為,關鍵是橋的質量不過關。

  垮塌的這座中承式鋼架拱橋是由位于武夷山度假區內的公館村為主籌資興建的,1999年11月投入使用。據村干部介紹,修建此橋的初衷是為了當地的商業開發和經濟發展,為此還成立了公館大橋指揮部,由市領導擔任總指揮,村干部擔任副總指揮。記者試圖找到當時任法人代表的村干部黃某了解情況,但其妻說“他這幾天外出,手機沒帶,聯系不上”。

  公館大橋建成后,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原先由武夷山景區通過的省道改由這座村建大橋經過。

    7月14日,在發生坍塌事故的福建武夷山第一座公路斜拉橋公館大橋,武警人員在查看現場。 新華社發

  武夷山市分管交通的副市長林振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因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重點項目建設施工的需要,各種重型貨運車輛頻繁經過,使得公館大橋不堪重負。“十幾年前建的橋,根本沒有考慮到現在的交通流量和負載會有這么大。”

  參與此次事故原因調查的專家指出,嚴重超載超限車輛是造成橋梁破壞的主要原因。該橋設計荷載為汽車20噸、掛車100噸。當橋梁出現超過設計荷載或多部超載車上橋時,將對吊桿產生強度破壞或疲勞損傷,長期超載運行最終導致破壞。

  記者在事故現場注意到,垮塌的那段拱橋約80米寬,由24根吊桿連接拱形鋼架和橋面,每根吊桿由二三十根6毫米直徑的鋼筋梱綁而成,外部的套管約有成人的手臂那么粗。專家分析認為,這座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大橋,吊桿密封,防腐工藝較差,同時無法通過常規檢查了解吊桿內部銹蝕程度與工作狀況,經過10多年的使用,難以判斷吊桿承載能力能否滿足原設計要求。而更為嚴重的是,大橋投入使用以來從未進行過專業養護。

  據林振龍透露,公館大橋至今還沒有落實養護的單位。武夷山公路分局局長賈建星表示,公館大橋的業主是公館村,這座橋不屬于公路部門的養護范圍。武夷山市交通局局長吳少忠也表示,公館大橋是公館村的固定資產,他們還沒有交出來。

    有關專家認為,最近一二十年,我國橋梁建設發展很快,暗藏了不少“事故”隱患,定期給橋梁“體檢”勢在必行。 橋梁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出行安全。有關專家認為,現在一些橋梁,由于設計標準比較低,年久失修,加上自然災害和交通事故等對橋梁的損害,病害累累,需引起高度重視。隨著使用年限變長,威脅大橋安全的危險因素也逐漸增加,所以要給橋梁定期體檢。

  公館村黨支部書記祝松貴告訴記者,2001年3月10日,福建省公路管理局《關于武夷山市公館大橋交工驗收的報告》明文規定,公館大橋定于2001年3月18日由南平市公路局接管養護,待福汾線全線完工驗收移交后正式接管養護。在此期間,所發生的大橋養護費用由公館村負責支付。祝說,我們有文件依據,但人家不來接管養護,我們也沒辦法。

  一位參與調查的專家向記者透露說,2006年南平市公路局的一份文件顯示,公路部門曾組織人員對公館大橋進行檢查,發現大橋有一些裂縫和缺陷,希望業主對大橋進行維修、檢測、評定后再由公路部門接管養護。這位專家說,大橋之所以沒有移交,可能還涉及到養護費用的問題。

  據悉,前兩年,武夷山市花了200多萬元在公館大橋上布置了夜景燈光。當地一位干部說,錦上添花的事情有人做,橋梁維護這一人命關天的事,為何沒人做呢?

  盡管公館大橋橋頭立著“限載20噸”的警示標志,但每天超載的車輛來來往往,卻很少有人管理。此次涉嫌肇事的超載貨車司機張申華說,他開這輛車一個多月,幾乎每天都經過公館大橋,但從未被攔下檢查過。唯一一次因超載被交警罰款100元,還是在過橋之后的戰備公路上。

  “村建大橋扮演了省道角色,本身就不堪重負,又長期沒人保養管理,不垮才怪!”一位知情者說,“這好比擊鼓傳花,輪到誰誰倒霉。”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