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3日),北京市自來水集團與北京健康城市建設促進會聯合舉辦第8屆“北京城市供水一日游”活動。上百位市民代表走進第九水廠和自來水博物館,紛繁復雜的自來水生產流程和工藝讓市民們看得眼花繚亂,不禁感嘆“自來水真是不自來”。
第九水廠是北京最大的地表水水廠,日供水能力171萬立方米,占全市日供水量的一半以上。在第九水廠一期工程車間的參觀通道里,工作人員介紹說,水源地的水進入混合井后,要通過沉淀、分離等過程,過濾出清水,再通過凈化工藝、水質監測等環節,達到國家106項標準才能經過四通八達的供水管網送到千家萬戶,“制出一杯干凈的自來水需要這么多流程,每一滴都要珍惜呀。”來自朝陽區芳草地社區的居民王女士仔細地聽著工作人員的介紹,不禁感嘆:“我們家的自來水來得真不容易!”
在參觀過程中,居民們還了解到一種全新的制水技術——膜處理技術,是北京首次大規模應用的凈水技術,也就是把原本應當排放掉的含有泥漿的臟水經過重新回收、膜處理,然后制成干凈的自來水,從而大大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工作人員說,利用膜處理技術,日供水能力可以增加7萬立方米,相當于70萬人一天的用水量。記者了解到,本市正在建設的郭公莊水廠即將運用這種膜處理技術,屆時該水廠也將成為本市最大的一個膜處理水廠。
相關新聞
上半年找回 “7個昆明湖”
據市自來水集團消息,本市上半年利用“管網漏失監測預警系統”,查出暗漏700余處,挽回水資源1500萬噸,相當于7個昆明湖。
“管網漏失監測預警系統”就是在管網上安裝“電子眼”,另一頭則接上監測設備,通過自動接收信號,監測人員就能大概判斷管網是否出現水管暗漏,迅速排除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