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幾十年前很多地方喝的是門前門后的河水;十幾年前,這些地方開始喝井水;如今,很多地方只能“舍近求遠”喝長江水。除了生活條件改善的因素外,地表水、地下水相繼被污染,長江水成為唯一可用水源卻是客觀原因。但是,“你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你的下水道,我的自來水”卻成為重要水源地長江當前的真實寫照。作為一條“黃金水道”,長江正日漸失去其“黃金水源”的資質。
長江干支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橫貫東西、縱連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動脈,素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水蘊含量占全國的40%,其干流所經省級行政區共有11個,也是沿江各城市的重要水源。而我國南澇北旱,正在規劃實施的南水北調,則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重大戰略性工程。這些,又賦予長江“黃金水源”的使命。
但是,“黃金水源”早已被眾多污染企業所包圍。國家環保部去年12月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全國7555個化工石化建設項目中,81%布設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等環境敏感區域,45%為重大風險源。對長江而言,沿岸有40多萬家化工企業,此外還分布著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以及三大石油化工基地。
江蘇省環境保護廳信息中心主任何春銀表示,長江沿線的城市絕大部分水源地維系于長江,一旦長江出現污染,將無水可用。“如今中西部地區沿江的化工園區相繼成立,多采取粗放的發展方式,污水必然下排,對下游產生很大制約。”
此外,航道危險品運輸隨時可能造成污染。今年3月,江蘇江陰常州交界處發生一起貨輪苯乙烯溢出事故,僅有少量苯乙烯溢出流入長江,但事發地下游約5公里處即為無錫錫澄水廠取水口。為確保取水口安全,無錫錫澄水廠、常州水廠分別采取了暫停供水措施,導致兩地市民紛紛搶購礦泉水。南通海事局副局長薛建軍說,“江陰僅有100公斤苯乙烯溢出流入長江,就造成如此恐慌,可見其影響之大。”
薛建軍等人的擔心,前不久在長江的支流涪江上演自7月21日涪江上游被錳礦礦渣污染后,共飲涪江水的多個城市飲用水受到影響,影響人群超過百萬。據了解,7月21日凌晨,山洪泥石流造成四川岷江電解錳廠渣場擋壩部分損毀,泥石流卷走部分礦渣,沖入河道造成涪江污染。綿陽市政府隨即發布公告,呼吁廣大市民近期生活飲用盡量使用瓶裝水、桶裝水等成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