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批“90后”大學生即將畢業進入職場。這批被一些輿論貼上“前衛、個性、叛逆、自我”標簽的年輕人,在歲末年初的招聘季里奔波于大小城市尋找崗位,首次感受到空前就業壓力。
21歲的楊瓊明年即將從合肥學院本科畢業。她第一次在招聘會上看到各種信息時震驚地發現,寒窗十六年后,她的工資可能還不及外出打工的同鄉。
“我父親在上海的建筑工地打工,日薪能達到200元左右,而我跑遍了合肥的招聘會,很少有適合我的企業工資開到3000元以上。”楊瓊說,“如果能重新選擇,我可能會放棄當初的錄取通知書。”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比上年增加20萬。加上前兩年200萬沒有實現就業的人數,今年累計有近千萬大學生要找工作。
與此同時,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中國,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民工就業機會增加、工資提高、某些行業之間工資趨同等現象,大學畢業生起薪與農民工工資差距在逐漸縮小。
出生于上個世紀最后一個十年的這批年輕人從小就在獨生子女政策下成長,在相對優越的物質環境中生活。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他們與“70后”“80后”相比,表現出更加多元化的擇業觀。
安徽農業大學趙娟拿出一個ipad整理上課筆記。她說,現在我能找到的工作不吃不喝攢兩個月才能買個ipad,所以我打算考研,看看讀研后能不能為自己的未來“增值”。
“要為自己而活,工作只是一部分,不能讓一份勉強湊合的工作成為自己的負擔。”趙娟說。
安徽省社科院知名社會學者王開玉指出,大量社會調查顯示,“90后”大學生這種堅持自我、自由的意識非常強。
合肥市高新區一家私營企業的老總楊新平則介紹說,“90后”大學畢業生還表現出強烈的推銷意識。“70后”“80后”畢業生前來應聘被拒絕后,對方往往比較服從。不少“90后”年輕人被拒絕后并不急于離開,而是堅持介紹自己,有強烈的主動爭取意識,言語更自信、大膽。
更多的“90后”大學生擇業更為務實。
“上大學以來我一直在打工,各種各樣的活都干過,甚至送快遞、在工地幫忙。我不排斥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工作,只要有一個適合的舞臺,我就能規劃出美好的未來。”藝術系的大學生朱含熙說,“這幾年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我們要勇于面對社會現實,勇于從社會底層做起。”
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副院長沈正賦認為,相當比例的“90后”大學生求職心態更加實際,關注企業未來發展前景,關注崗位中自身有沒有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待遇可能并不是第一位考慮的要素。
“這一代的孩子,可能在‘80后’的學長身上,看到了求職的艱難,懂得了如何調整自己,適應社會。”沈正賦說。
王開玉說,大學生的優勢在于擁有完備的知識體系,學習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盡管短期看來,一些畢業生的收入可能不如農民工,但從職業發展潛力來說,和長期從事簡單工種、重復勞動的農民工沒有可比性。
“廣大應屆畢業生要充分認清自身優勢,求職時事先做好長遠職業規劃,做好應對挫折的準備,不要簡單用薪水來衡量一份工作的價值。”王開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