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廢品價跌釋放內外需萎縮及經濟轉型之難信號

2012-01-10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鏈條,廢品回收業有經濟走勢風向標之謂,廢品價格走低的背后,釋放的是內外需萎縮及經濟轉型之難的重要信號

  王長勇不停地撥弄手中的電話,催促首鋼鋼廠的人盡快過來,把站里當天回收的廢鋼拉走。

  “這些廢鋼、廢銅、包括廢紙,一天一個價往下跌,誰也不敢囤貨,都是當天進當天出。”

  在昌平東小口村一家規模不小的廢品回收公司負責外事經營近十年的王長勇告訴記者,這種情況,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曾出現過。

  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鏈條,廢品回收業有經濟走勢風向標之謂,廢品價格走低的背后,釋放的是內外需萎縮及經濟轉型之難的重要信號。

  “原材料價格下行,表明總需求萎縮,廢品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一端,價格變化自然敏感”,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為此擔心,2012年隨著整體經濟放緩,企業將遭遇虧損困境。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表達了同樣的憂慮,“一些周期性比較強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的虧損風險更多。”

  “金融海嘯”時也曾暴跌

  這無疑點到了王長勇的痛處。

  在王長勇看來,從2011年8月份開始,廢品回收行業已步入寒冬。“今年干我們這行的,沒有一個賺錢的。”他點了一支煙,慢悠悠地說。

  “金屬的價格都在往下降,廢舊紅銅的回收價從8月份最高60元/公斤降至目前(12月28日采訪當天)的40元/公斤,黃銅從30多元/公斤降至22元/公斤,不銹鋼從10元/公斤降至1.2元/公斤……”王長勇稱,“廢報紙的價格也從1.4元/公斤降至1.1元/公斤。”

  王長勇用炒股來形容當下收廢品的風險,“一直在跌,最多時候1公斤一天能跌一兩塊錢,出手稍微慢點就得賠。”

  王長勇所在的回收站規模尚可,又有十來年的經營經驗,渠道相對比較多,但目前的狀況也只是保本,“據我所知,有的站點已經賠了幾十萬元,手里壓貨越多,賠得就越多。”

  往年春節前都是廢品回收的旺季,眼下由于回收價格降低,不少市民和工廠都不愿意出手,讓王長勇們的生意更加艱難。

  部分廢品回收站因摸不準“市場脈搏”,干脆暫時歇業,規避風險。

  畢竟,2008年廢品回收行業遭遇的重挫讓王長勇們仍心有余悸。當時廢鐵價格經歷了一輪“過山車”,從2008年底的每噸三千多元暴跌至2009年初的一千元左右,“甚至有人迫于上千萬元的債務壓力,選擇了跑路甚至自殺。”

  時過境遷,三年前的歷史似乎再次重演。

  此輪廢品回收價格大跌,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李佐軍看來早有預兆。

  由于歐債危機的不確定性以及中國需求前景放緩的擔憂,市場對金屬的需求量大減,而目前市場上銅、鉛、鋁、鋅等主要金屬品種的庫存壓力仍然較大,因此進一步壓制了廢金屬的收購價格。

  在商品期貨市場上,銅、鉛、鋁、鋅等金屬期貨價格全線下挫,拖累廢金屬回收價格走軟,跌幅超過了50%。

  而粉碎成顆粒后出口到外圍市場的廢塑料瓶等產品,在目前外需不振、制造業國外訂單量減少的情況下,也面臨出口挑戰。

  中國海關最新公布的數據支持了這一判斷。2011年1~11月,中國塑料及其制品的進口量為3000萬噸,同比下降1.2%;而出口量則為1486萬噸,同比下降7.4%。

  劉元春認為,美元的變化對銅等金屬價格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作為國際大宗商品的標價貨幣,美元指數一旦有效突破80,走出中長期底部區域,有可能導致基本有色金屬價格整體走低。

  同時,在目前金融不穩定的情況下,資金避險情緒加大,紛紛撤出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泡沫的回落,也影響國內價格趨緩。

  需求萎縮還是產能過剩?

  讓王長勇們難以樂觀的是,需求低迷的態勢未來可能仍將延續。

  “整個2012年大宗商品價格下跌趨勢都將比較明顯,三季度可能會有些變數,關鍵在于歐債問題能否趨穩,以及全球經濟下滑狀況能否回轉。”劉元春說。

  世界經合組織2011年12月12日公布數據顯示,10月衡量34個成員國的領先指標從9月的100.4降至100.1,表明全球主要經濟體增速將繼續放緩。

  歐洲央行12月28日聲明稱,該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已大幅增長至創紀錄的2.73萬億歐元(約合3.55萬億美元),原因是該行向金融機構提供了更多貸款以維持流動性,聲明凸顯了來自于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危機風險,使得市場對2012年的風險預期延續,甚至有加重趨勢。

  “2012年的出口增速會有一個很大的下降。這不是一個短期的需求放緩,而是中長期放緩趨勢的開始。”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做出了這樣的預判。

  更為悲觀的預判是,2012年中國出口增長下降到10%都是有可能的。

  外需疲軟,在消費難有起色的大前提下,投資拉動型的中國經濟產需平衡矛盾更加凸顯。

  以鋼鐵行業為例,利潤率在2011年10月份降至歷史最低。據中鋼協數據,1~10月大中型鋼鐵企業產品銷售利潤率僅2.76%,其中10月份77戶大中型企業產品銷售利潤率只有0.47%,為歷史最低,月實現利潤僅13.75億元,比9月份下降82.6%;77戶企業中,有25戶虧損,虧損額21.25億元,虧損面達32.5%。

  利潤率降到歷史最低點,但投資增幅卻在加快。數據顯示,前10個月,中國鋼鐵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8.9%,增速同比加快17.3%。今明兩年累計新增產能高達1.34億噸,全部投產后,全國粗鋼總產能將達到8.7億噸。

  這是對未來行業預期升溫,還是產能盲目擴大?

  李佐軍則從供給端表達了自己的憂慮,“盡管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凸顯,但是不排除部分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和GDP,繼續加大產能投放的可能”;一位業內分析師表示, “即使把現有400立方米以及下高爐全部淘汰,全國產能仍將高達8億噸左右。”

  折射轉型之難

  經歷過2008年更壞的情形,此次王長勇的心理準備可謂充足,他告訴記者,目前的日子比2008年“還稍好過些,手里的資金還能再撐一段。”

  如果廢品生意再不好,王長勇表示他會去送快遞,“不少同行都轉業了。” 王長遠不覺得歐洲鬧危機跟他有什么關系,他堅定地認為自己的日子難過“是房地產不景氣鬧的”:房地產帶動幾百上千個行業,樓如果好賣,建筑、銅、鐵、鋁,包括紙的需求就都上去了。

  這又回到房地產業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以及中國經濟轉型的問題。

  農行高級經濟師何志成表示,前些年靠鋼鐵水泥和基建打造出的GDP不可持續,未來中國經濟要擴大消費在GDP中的比重,但“光靠吃喝這類消費是拉動不起整體經濟的,汽車、家電、裝修的消費可能還離不開房子。”他告訴記者,經濟的轉型不像人們想象得那么容易,要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比較困難——中國多年來形成的高投資比例是跟房地產建設相適應的,目前的問題在于,“房地產歇火太快。”

  在何志成看來,2012年企業最難選擇的是戰略方向,如果說跟房地產相關的諸多行業已陷入產能過剩困境的話,哪些方向是企業投資的更好選擇?

  中國社科院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認為經濟轉型很難無縫對接,“舊的增長點衰退,新的不可能馬上頂上去,企業該死掉的還是要死掉”,經濟要走出危機,必須出現熊彼特式的“破壞性創造”,它來自于對既有資源配置結構的根本性調整,從而產生出新的經濟模式和財富創造方式,“新生的力量在一個蕭條的環境中逐步孕育成長,舊的必須讓他衰退下去。” 劉煜輝說。而在李佐軍看來,企業的虧損破產也是結構調整的題中之義,“否則大家都這么上項目,盲目發展低附加值高耗能的行業,永遠都沒有調整的動力。”

  在他看來,2012及2013年是大調整的時間,企業會比較困難,市場在調整中重新配置資源,淘汰一部分,同時培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最終關鍵是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尋找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李佐軍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