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頂鶴在蒼翠的蘆葦上空翱翔,蔚藍的海水中魚兒嬉戲,一群群麋鹿在海邊盡情追逐奔跑……這一詩意般的江蘇海洋生態環境,眼下正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省海洋與漁業局新鮮出爐的《2011年江蘇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提醒人們,推進沿海開發,要堅守生態保護這根“紅線”。
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唐慶寧介紹,他們在全省近岸海域設立了390個檢測站位,包括保護區、增養殖區、捕撈區、排污區、港口區、圍海造地區等等,獲得各類檢測數據6400多個,其中不少站位平均值的獲取是4次取樣的結果。全程參與監測的該局資源環境處處長劉偉,將檢測結果梳理歸結為喜憂兩個方面。喜的是——江蘇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總體良好,綜合潛在生態風險低,近岸海域貝類生物質量有所好轉,其體內總汞、石油類、滴滴涕等殘留量符合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憂的是——近岸海域污染面積增加,其中龍王河口以南至連島、埒子口以南至長江口等海域被界定為嚴重污染區域,面積達9744平方公里。達到清潔和較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為17477平方公里,占全省海域面積46.6%,比上年減少4059平方公里。
什么原因導致全省近海海域污染加劇?《公報》顯示,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海是主因。劉偉說,此次他們對全省14個入海排污口作了監測,其中連云港的灌云化工園排污口、鹽城的王港排污區排污口和南通的洋口化工園排污口為重點排污口。監測結果表明,46.4%出現COD、氨氮、懸浮物等污染物超標現象。對此,省海洋環境監督人士分析,一是沿海農村生活污水排放;二是化肥、養魚飼料、腐敗植物以及洗衣粉等通過地表水,從內河流向大海;三是工業特別是化工企業排放。我省沿海地區有10多個化工園區,有的企業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海。射陽新辰絲綢工貿有限公司把污水治理設施當擺設,向黃海偷排未經處理的污水。有的化工園區單個企業達標,但整個園區污水集中排放超標。灌云化工園區工業廢水去年直接排海,被罰款20萬元,目前尚在整改中;四是過度圍墾,多個地區藉此打造濱海新城,影響甚至改變了海洋生態。另外,造成我省海域環境壓力的一個重要原因還來自上游地區,百川歸海,上游的污染都成了下游的壓力。
大量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加劇了我省海域的富營養化,引發赤潮、綠潮、滸苔等危害性海洋生物的出現。2007年以來,赤潮在連云港已連續發生。
如何保護海洋環境,讓沿海開發“可持續”?
一個直接的方法是,利用海洋的自凈能力。濱海工業園、如東小洋口經濟開發區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小洋口經濟開發區鋪設管道離岸6公里,水深超過6米。我省規定,所有化工園區都要有這樣的離岸設施,并建立在線監測系統。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這一規定實施到位,對海洋環境保護會起到積極作用。
另外,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顧為東說,在海洋產業布局上應把好兩頭:一個是進入門檻,重點發展重裝備、重化工等港口經濟,以及配套新興服務業;一個是出口,對現有工業企業的污水嚴格集中處理,加強監測監管,真正在總量上做到不達標不排放。
保護海洋生態,我省不妨多借鑒他山之石。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生態中心張朝暉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舉了廈門的例子。為保護白海豚,廈門縮減劉五店港區的開發規模,將原本可建9公里岸線的深水港縮減為3公里,并要求施工時一旦發現白海豚,必須立即停止作業。如需炸礁,爆破前應采用聲墻法先將白海豚趕走。他認為,沿海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無論是工業項目、海水養殖還是旅游觀光等,都要以生態發展為核心,特別在起步階段,一定要科學規劃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