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最新研究:清理大氣污染會助長颶風

2012-04-15  來源: 中國環保網  
[字體: ]

美國宇航局拍攝的衛星圖像顯示了“卡特里娜”颶風于2005年8月逼近墨西哥灣沿岸的情景。 圖片來源:msnbc.com 網站

  據msnbc.com網站報道,一項新研究發現,遏制工業氣溶膠污染物的排放已經對大西洋變暖造成很大影響,助長了“卡特里娜”這類颶風的威力。

  “當工業污染物漂浮到大西洋上空時,對冷卻底層海水起很大作用。”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英國氣象局氣象服務中心的海洋科學家保羅?哈洛倫(Paul Halloran)說,“因此,當污染被清理,例如自上世紀90年代起實施《清潔空氣法》后,海洋變暖了。”

  此前有研究稱海水溫度、颶風和干旱之間存在關聯。而這份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最新研究報告發現,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氣溶膠除了造成上述影響,還帶來腐蝕性的酸雨。

  “我們的研究首次確定了這些人類的氣溶膠排放的影響有多大,因為發現了氣溶膠與云層的相互作用。”研究報告的另一作者本?布斯(Ben Booth)表示。

  原來,氣溶膠的增多使云層更加明亮,持續時間更長,從而加強太陽光的反射,促使海洋冷卻。相反,氣溶膠的減少則使得海洋變暖。

  通過使用計算機模型追蹤氣溶膠排放量、云層所受影響和海洋溫度狀況,研究人員發現,雖然火山噴發也有助于增加氣溶膠污染物,但人為影響更加顯著。

  如果你覺得因此各國應該增加氣溶膠的人為排放,以冷卻大西洋,阻擊颶風,那么研究人員表示,這樣做不會這么快(就產生效果)。

  “雖然北大西洋相對涼爽時,颶風活動率較低。”布斯說,“但是這也和非洲的持久干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很大關聯,與糧食產量及死亡率有廣泛聯系。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當我們把這些結果告知大眾時,要確保他們能夠理解。”

  布斯說,其他的研究已經顯示,非洲和南美州的干旱與海洋溫度的變化有很大關系。“我們的研究重點是如何理解這些變化。以前這些變化被認為是自然運動。”他補充說。研究表明,“在很大程度上,這些變化可能已經由人類排放和火山活動來推進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