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用行動昭告世界,中國絕不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來換取經濟增長,我們一定能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如是說
江河流域生態保護呼喚治理新機制
今年以來,一些企業不顧下游飲水安全,悍然排污,污染源一旦進入江河下游,將演變成更為嚴重的跨流域污染事件。當前我國江河流域環境監測尚未形成合力,各流域間經濟發展程度不一,利益訴求存在差異,導致江河流域生態保護缺乏有效聯動。相關專家指出,江河流域生態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國亟須建立跨流域協調治理機制。
江河流域生態不容樂觀
監察部統計顯示,中國水污染事故近幾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今年1月,廣西龍江河受到高濃度含鎘污水污染,導致柳州等地數百萬人飲用水安全受到嚴重威脅;2月,江蘇鎮江船舶違法排污導致的自來水發生苯酚污染,引發當地居民搶購純凈水;不久,廣東佛山一家養殖場排污,導致附近自來水廠水源受污染,約5萬居民受到停水影響。這樣高密度的水污染事件對水環境監測帶來了嚴峻挑戰。
處置龍江河突發環境事件專家組成員、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振成痛斥這種現象:“根本原因就是一些企業經濟利益第一,光把錢賺了,別的就不管了。”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慶寧指出,部分地區尤其一些落后地區以資源換產業的發展理念依然盛行,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得以上馬,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獲取眼前利益,將危害遺留給子孫后代。一些人大代表表示,面對居民用水安全出現的問題,隱藏在背后的“推手”必須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治理為何面臨困局
江河流域往往跨越多市甚至多個省區,由于不同地區之間發展程度和利益訴求存在差異,加上未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江河流域治理存在不少困難。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金輝認為,重經濟效益輕生態保護的理念仍然在部分地區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中存在,進而為一些高污染企業提供了生存機會。長此以往,政府財政對這些企業也會產生一定依賴,這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政府保護生態的積極性。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侯浩波告訴半月談記者,目前各地區都會對轄區內江河進行環保監測,但受區域利益驅動,流域上下游之間往往不共享監測數據,江河流域生態保護遭遇阻力。
不僅是上下游之間,即便在同一行政區內,也存在“九龍治水”現象。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王樹義認為,水資源雖然屬于水利部門管理,但其開發、利用和保護則涉及航運、發電、土地、城建、衛生、環境保護等多個管理部門;用水方面,又存在著農業、航運、發電或養殖等方面的矛盾。
王樹義說,由于部門利益驅使,特別是在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的條件下,各資源管理部門更加不愿意因協調管理而放棄已有的管理權限,都想通過控制自己所管理的自然資源獲取較多的部門經濟利益。這種情況十分不利于自然資源的科學管理,不利于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
流域間治理機制亟待完善
上世紀50年代,由于工業迅猛發展,歐洲萊茵河一度出現嚴重的水污染問題。為重現萊茵河生機,流經地瑞士、法國、盧森堡、德國、荷蘭等國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實行部長會議決策制,由每年的定期部長會議作出重要決策,明確委員會和成員國的任務,決策的執行是各成員國的責任。作為流域管理機構,委員會全方位主持流域保護跨國管理,最終使萊茵河重新變清。
我國一些地區也為治理江河流域進行了探索。為保護流經本地的潭江,1990年8月,廣東省江門市政府組織轄區各地簽訂責任書,探索出一套流域治理的“潭江模式”,實現了從自我保護到聯合保護、從定性檢查到定量考核、從干流保護到全流域保護的轉變。今年2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共同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未來三省將實現生態保護一體化,共同開展河流湖泊綜合治理和保護。
金輝認為,萊茵河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基于上中下游發展水平相當,人口素質和科技發展水平較高等因素。目前我國江河流域治理還不能完全照搬這一模式,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治理模式。
他建議,流域保護必須建立新的運作機制和橫向經濟聯系,通過新的運作機制,借助市場力量,用產業化方式從源頭治理污染;用市場運作規則打破相互分割的行政管理,建立與水資源市場化運作關聯的跨行政區流域綜合管理。
流域下游經濟實力往往很強,但在外部性受損上處于被動的劣勢;上游的行為對整個流域的影響最大,但是在經濟上常常是弱者。金輝認為,建立跨流域、由松散到緊密的經濟合作組織或建立覆蓋整個流域的經濟區,對促進全流域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具有重要作用。
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朱積余告訴記者,為改善西江流域生態環境,廣西近年來投入巨額資金,避免了西江下游的生態惡化,使珠江下游各方在客觀上享受到了這些生態保護的成果。
按照“誰收益,誰補償”的市場原則,珠江下游地區應給予上游地區一定補償,“但補償價格如何制定、采取何種補償方式都要有科學界定”.侯浩波建議,國家應進一步提高江河流域公益林的補償標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各地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壽全表示,治理水污染,除了用科學手段,還要法規先行,特別是每個流域出臺針對性強的法規,確立各個斷面各級政府的分工、責任,明確處罰規則,出現問題時有法可依,可以追究,讓污染者付出應有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