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前后,神農架地區因為濫砍亂伐、濫采亂挖、破壞生態問題十分突出,引起了國務院的高度關注。有關領導曾專門批示關閉有關問題礦山,并向國務院報告處理結果。位于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陽日鎮的武山湖磷礦,因此于2005年被徹底關停。然而,《法制日報》記者近日接到反映稱,該礦最近又死而復生,而且披上了“合法開采”的外衣。事情真相如何呢?
位于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陽日鎮的武山湖磷礦,9年前因嚴重破壞環境而被媒體曝光,在國務院及湖北省政府介入調查后,于2005年被徹底關停。
然而時隔7年之后,這個被湖北省國土廳認定“不符合礦產規劃”、“不可能延續開采”的爭議礦,死而復生,而且披上了“合法開采”的外衣。
《法制日報》記者近日趕赴神農架,見證了它的“復蘇”。
曾因破壞環境被國務院責令處理
關于武山湖磷礦的開采問題,2006年3月8日,湖北省國土廳礦產資源管理處曾經給時任湖北省國土廳副廳長的胡立山遞交過一份十分詳細的書面報告。根據這份報告,記者初步梳理了武山湖磷礦此前從開采到關閉的來龍去脈。
武山湖磷礦,位于神農架林區陽日鎮境內,地處武山湖水庫尾端。在礦山建設前,礦區附近及水庫一帶曾為旅游風景區。其中,武山湖水庫系攔截關門河而形成的峽谷型水庫,水庫兩側地形陡峭,風景秀美,庫區中段有一溫泉旅游點,庫壩下游有一依庫而建的小型水電站。
1998年,在庫區兩側震旦系地層中發現了優質磷礦,礦層沿水庫兩側陡峭巖壁出露。于是,開發磷礦便被提上了陽日鎮政府的議事日程。
然而,由于礦山開采特別是礦山公路建設將對水庫及景觀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到底是開發磷礦還是保護景觀發展旅游,曾有較大分歧。最終,在當時的鎮黨委書記(姓左,2004年因經濟犯罪被查處)的極力主張下,選擇了開采磷礦,并在資源尚未完全查明和無正式開發利用方案的情況下,向當時的林區經委礦管辦申請取得了采礦許可證,成立了鎮辦陽日鎮礦業公司(已破產),在一片爭議聲中,開始了礦山公路建設及礦山開拓工作。
2000年12月,在國土資源部部署開展的采礦權換證工作期間,改由湖北省國土資源廳為武山湖磷礦換發采礦許可證。換證后,采礦許可證有效期截止日期為2005年12月31日。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在2001年至2002年間,陽日鎮礦業公司將武山湖磷礦分段承包給10余個公司開采。
2003年前后,神農架地區因為濫砍亂伐、濫采亂挖、破壞生態問題十分突出,引起了社會和輿論的關注,有媒體曝光了有關問題。其中,武山湖磷礦和地處自然保護區邊緣地帶的板橋磷礦作為問題礦山被重點報道,武山湖的主要問題是礦山公路建設和開采嚴重破壞景觀植被、填埋水庫以及非法承包開采等。
這些問題引起了國務院的高度關注,有關領導作了專門批示,并責成國土資源部、國家林業局、國家環保總局等部委和湖北省政府調查處理,制止濫砍亂伐、濫采亂挖行為,關閉有關問題礦山,并向國務院報告處理結果。
同年,根據省政府的要求,省林業局、國土資源廳和環保局組成聯合調查組,赴神農架對有關問題進行了調查,并提出了處理意見。其中,武山湖磷礦被責令在2005年12月采礦許可期滿后關閉。聯合調查結束后,湖北省政府辦公廳督查室就上述處理意見向國務院呈送了專門報告。
2003年7月,武山湖磷礦關閉計劃被納入湖北省政府批準發布實施的神農架林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明確載明該礦山關閉時間為2005年12月。該規劃還強調,武山湖磷礦位于武山湖水庫上游僅約200米處,處在滑坡易發區內,其開采行為對武山湖水庫和水庫電站構成了嚴重威脅。
國土廳曾稱“采礦許可不能延續”
關于神農架林區,外界最為熟悉的是其神秘的“野人”傳說。而這個傳說的言外之意,是神農架林區保護良好的原始生態環境。這也是小小武山湖磷礦引起廣泛關注的原因。
那么,如此強大的壓力之下,武山湖磷礦是否按規定被關停?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2004年3月,武山湖磷礦的采礦許可證,被正式轉讓至神農架大洋礦貿經營部名下。而此時距該礦的關停日期僅剩一年左右。
從2005年起,大洋礦貿開始向神農架林區政府、省政府及國土部申請辦理采礦許可證延期,并得到了神農架林區政府的支持。
資料顯示,同年6月,神農架林區政府和林區國土資源局分別致函湖北省國土資源廳,請求準許礦山延續開采。他們提出,礦山環境已有所改善,礦山所繳稅費在林區財政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并附上了林區水利、林業、旅游、環保部門的“同意”意見。
然而,這樣的言辭懇切,并沒有換來湖北省國土廳的通融。該廳在2006年2月9日給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的復函中明確指出:“鑒于武山湖磷礦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省政府于2003年根據國務院有關要求,責成省林業局、環保局和國土資源廳等部門進行了專門調查,決定武山湖磷礦采礦許可證期滿后停止開采活動,并于2005年12月底關閉。此項決定已由省政府行文報國務院備案。因此,該礦采礦許可證不能延續。”
湖北省國土廳礦管處在給當時一位副廳長的報告中,堅稱“武山湖磷礦采礦許可證確無延續的可能性”。并分析了理由:“第一,作為一個問題礦山,省政府已有明確處理意見,作為省政府的一個組成部門,我廳必須執行省政府的政策規定;第二,礦山延續不符合林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第三,礦山嚴重的違法開采;第四,武山湖磷礦的問題已在社會上造成很大影響,新聞媒體和其他礦業投資人都緊盯著事態的發展,審視著我們如何依法對待和處理這一問題礦山,處理稍有不當,就可能出現對我廳不利的社會輿論。”
《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2005年10月,武山湖磷礦就因越界開采而提前被關停。2007年7月12日,湖北省國土廳公告廢止了武山湖磷礦的采礦許可證。
7年之后“死而復生”變“合法”
63歲的周老漢,見證了武山湖磷礦的沉寂。2005年年底,礦山被關停后,神農架林區政府要求大洋礦貿公司派人留守礦區,一者看護留下的采礦設備,二者也防止有人偷采磷礦。
近6年過去,武山湖回歸了她原始的寧靜。然而,2011年8月,周老漢發現,礦區漸漸有了新的動靜,直到如今完全復活。
5月24日上午,《法制日報》記者深入武山湖礦區,進行了實地探查。
一路往深山里走,武山湖的美麗,名副其實。但離礦區越近,讓人暗嘆可惜的地方就越多。
天下著雨,湖兩岸的青山在云霧間若隱若現。一條黃色道路,攔腰從翠綠間劈開,像一條蛇一般盤桓而行,時不時就能看見一兩處土石塌方的地方。
一塊藍底白字的告示牌,提醒記者已經進入了礦區。上面寫著:“神農架武山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已依法取得武山湖礦區采礦權,從即日起,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礦區偷采礦石,否則將移交公安機關依法處理。”落款時間為2011年11月26日。
進入礦區后,山體的滑坡愈發多見,混雜著泥漿的雨水順著公路流下來,將公路變得泥濘不堪。橙色的大卡車載著藍黑色的礦石,一輛接一輛地往山外走。
在離湖面約100米處的一處礦井外,工人們正忙碌不停。礦石由稍小一些的車輛從井里拉出來,再運到一個滑坡處,傾倒下去,大卡車則在底下裝車運走。
一位穿著“興發集團”工作服的工人告訴記者,現在這個礦屬于興發集團,武山礦業是開采公司。
《法制日報》記者查詢得知,“興發集團”全稱為湖北興發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系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武山礦業系其控股子公司。
據了解,武山礦業此前擁有與“武山湖磷礦”相鄰的“武山磷礦”采礦權。興發集團公告信息顯示,其礦區范圍由6個拐點圈定,開采深度由1600米至1000米標高,礦區面積18.014平方公里。
2010年11月30日,武山礦業收到《湖北省國土資源廳關于神農架武山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武山磷礦區變更礦區范圍的批復》,同意武山磷礦區變更礦區范圍,新的礦區范圍由8個拐點圈定,開采深度由1600米至300米標高,礦區面積25.475平方公里。
2011年11月17日,興發集團收到武山礦業武山磷礦礦區范圍變更后頒發的采礦權新證。《法制日報》記者從該礦變更后的環保公示信息中看到,變更后的武山磷礦地理坐標:東經110°4500~110°4921;北緯31°3822~31°4211,開采標高調整為+1600至+300米。
記者從大洋礦貿公司得知,該公司原先被廢止的采礦許可范圍就在這一坐標以內,原先740米至560米的開采標高也被囊括其中。
這意味著,之前被湖北省國土資源廳認定“采礦證無延續可能性”的武山湖磷礦,正如武山礦業立的告示牌所言,在換了一個“主人”之后,又重新依法取得了采礦權,在時隔7年之后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