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單老舊小區完成大修
日前,歷經兩個多月緊張施工,西城區靈境胡同靈境小區外墻保溫節能改造工程竣工交付使用。
“該給它曬曬太陽啦。”昨天(18日)一早,家住西城區靈境小區一樓的張大爺,將一盆心愛的鐵線蓮擺到了窗根下。從他家往外望去,小區里已經拆下覆蓋了多日的綠網,露出了真容。昨日,西城區西黃城根和靈境小區等多棟住宅樓已經結束了外保溫系統的安裝,在成排臉龐曬成黑紫色施工人員的映襯下,這些老樓煥發了新生。
“之前就聽說改造后房子冬暖夏涼。甭說,一邊改著,我家里的溫度就一個勁兒地往下掉。”在綠蔭中,退休教師張大爺很是滿意。
往年,張大爺家冬天的室溫只有13攝氏度左右。就算是找人通管道、加了厚窗簾,也不能讓屋里稍微暖和一點兒。而到了夏天,接地氣的一樓倒是涼快,可靠窗戶附近的位置,熱得根本沒法站人。鐵線蓮這種喜光怕熱的植物,張大爺可是舍不得往窗臺上擺,連窗根下頭都不行。
“如今房子穿上棉衣后,我們冬天在屋里就不用穿棉衣嘍。夏天也好,這幾天比往年低了兩三度呢。”這幾天,張大爺就忙著折騰花盆。他放心地將一些不太怕熱的花挪到了窗根前。
靈境小區是上個世紀80年代所建的老式樓房。因為舒適度較差,能耗高,今年,也被西城區列入了綜合整治的范圍。
這次改造中,靈境小區先試點改造了4棟樓,兩棟樓在街面上,兩棟樓在小區里。雖說這些老房子都建于1980年以后,并不需要抗震加固,也不用增加面積。但對于這些“小活兒”,施工人員還是盡心再盡心。盡管街面上的房子更重要,但在小區深處,施工人員還在執行同樣的標準。而這些老樓的外立面,可比一些新建商品房貼得、刷得都要精細。
“他們不會啊,我們就一點一點教,先讓所有的施工人員試做一遍,等技術成熟了,再上手。”金隅集團北京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技術負責人呂航說。
“你見過這種材料嗎?這是玻璃絲做的,絕對阻燃。”站在整棟樓都被包裹了網格布面的老樓前,施工人員小心翼翼地剪下一條防火材料,遞給記者。
玻璃?這條防火條,掂量上去并不重,也基本捏不動。摸摸剪刀剪過的面兒,也并沒有巖棉那么扎手,反而有點滑滑的感覺。
“巖棉全球產量都很少,我們就研制了這種玻璃棉的外保溫系統,原材料隨處可以找到。而且隔熱、抗壓的效果更好。”施工人員“啪”地一聲點燃了打火機,火舌在玻璃棉上舔來舔去,卻絲毫沒改變這看似棉花質地的防火材料。
離開張大爺家,站在小區中四處望。一新一舊,1號樓和旁邊一棟還沒有改造的老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邊是磚紅色的外墻,白色鋁合金窗,一邊是已經被陽光曬得發白的淺粉色,窗戶外掛著參差不一的防盜窗;一邊是配上圓點鏤空的鋼板空調罩排列得整整齊齊,一邊是空調外掛機四處亂掛,一條條管道直接掛在了墻面上。
呂航說,根據以前的測算,這些老舊房屋進行改造加裝保溫層后,冬天屋內的熱氣不容易散出去,夏天開空調后制冷效果也會更好,冬季室內供暖可提高4至8攝氏度,夏季空調節能率在40%左右。“有些老百姓聽不明白低碳和節能,但這次綜合改造的好處實實在在,誰家都覺得自家涼快了,省電了,是好事兒。現在大家都爭著打聽,想改自家的樓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