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新聞分析:變燃油恐難根本解決“地溝油”問題

2012-07-15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一家荷蘭生物燃料公司將從中國采購“地溝油”生產生物燃料的新聞,讓對“地溝油”回流餐桌憎惡已久的公眾拍手稱快。然而,盡管西方“地溝油上天”已經成真,但就此期待中國“地溝油”找到合理歸宿并不現實。

  首先要澄清的是,東西方的“地溝油”有很大差別。西方食用油用得最多的是煎炸,“地溝油”成分相對簡單;而在中國廚藝中食用油的用法多樣,“地溝油”也成分復雜。荷蘭能源公司SkyNRG執行董事迪爾克·克羅內邁耶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說,該公司用以制取生物燃料的“地溝油”是指煎炸后的廢油,這種“地溝油”在回收階段污染較小,而中國“地溝油”并非全部可用于制作生物燃料。

  其次,盡管生物燃料在全球被普遍看好,但現階段,以生產生物燃料為目標的“地溝油”回收體系難以形成經濟規模,短期內大面積推廣有難度。克羅內邁耶介紹說,地溝油制成生物燃料的成本在逐年降低,但“這是個長期過程”。然而,“地溝油”回流餐桌問題關乎公眾健康,急迫需要解決,不能“長期”等到其成本降至大規模推廣的地步。

  再者,從航空領域的生物燃料現狀來看,“地溝油”也不是最佳原料。生物燃料來源于生物質,是地球上儲量最豐富的可再生資源,在交通運輸行業主要包括乙醇燃料、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空煤油。生物酶制劑巨頭丹麥諾維信公司的高級研發經理吳桂芳博士告訴記者,生物航空煤油的原料來源有廚余廢油和木本油料作物,“前者由于來源分散、原料還能應用于諸多其他領域,所以發展受限較多;而后者前景更廣闊。”

  諾維信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生物燃料目前已經在交通運輸用燃料方面獲得了廣泛使用,預計到2050年可替代27%的交通運輸用燃料,但“地溝油”并非這一巨大市場中最具競爭力的原料。

  吳桂芳介紹說:“從目前的技術來看,在生物燃料整體領域里,纖維素乙醇是全球普遍看好的生物燃料發展趨勢。”纖維素乙醇的優勢不僅在于現有技術成熟,已經有較大規模的生產和應用,而且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空氣質量有重要意義。除了以農林廢棄物和城市固體垃圾為原料,纖維素乙醇還可以用邊角土地種植的能源作物為原料,方便產業化。

  由此看來,制造生物燃料“飛天”只是“地溝油”的眾多出路之一,既不是唯一也未必最佳。加強監管、法規嚴控,并拓展其他用途,才是解決“地溝油”回流餐桌問題的正途。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