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香山腳下為何挖有兩條旱河

2012-08-05  來源: 北京晚報
[字體: ]

    京西香山腳下有一條旱河路,北起香泉環島,向南經閔莊路、杏石口路至田村,長約6公里,因緊鄰南旱河而得名。香山腳下還有一條北旱河,因其地處香山北側而得名。北旱河呈東西向,緊鄰香山路。何為旱河?即平時干枯,只有到了汛期才有水,也就是季節性河流。如今,這兩條旱河已變成兩條寬窄不齊的干枯溝渠,但200多年前卻是清代乾隆皇帝下令開挖的泄洪河道。

    乾隆皇帝為何在香山腳下開挖旱河?這事兒說來話長。

    遠在金代,世宗完顏雍、章宗完顏璟兩位皇帝便在香山大興土木,并為其營建的寺廟賜名“大永安寺”。到了元代,仁宗皇帝賜鈔萬錠,重修香山大永安寺,并更名為“甘露寺”。而明英宗朱祁鎮從正統六年(1441年)開始,也在香山大興土木,“捐貲市材,命工重建,殿堂、樓閣、廊廡、像設,煥然一新,規制宏麗,蔚為巨剎。”清代,康熙皇帝在前朝舊行宮基礎上改建成“香山行宮”。乾隆皇帝即位后更是在香山大規模擴建,僅用了九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大大小小的園林景觀八十余處,其中由他欽題并賦詩的有二十八處,成為名噪京城的“二十八景”,還將這座皇家園林賜名為“靜宜園(今香山公園)”。

    到了乾隆十四年(1749年),為平定四川的金川土司叛亂,乾隆皇帝下令在香山腳下組建健銳營,以訓練具有攻城戰術的云梯部隊。健銳營依照八旗分為左右兩翼,由靜宜園東宮門向東(左)南(右)兩個方向伸展,依山而建。左翼為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右翼為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各旗營建有大量的營房和多座碉樓。最多時駐扎在健銳營各旗的官兵及家眷近萬人。

    為保證靜明園(今玉泉山)、清漪園(今頤和園)及京城河道用水之需,乾隆十四年(1749年)冬,乾隆皇帝下令興建京西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項水系整理工程,除疏浚西湖(昆明湖)外,還把碧云寺卓錫泉、櫻桃溝水源頭泉水利用石槽全部導入湖中。其“全線皆鑿石為槽,覆以石瓦,則置槽于垣上”,借用西郊地區地勢西高東低的優勢,讓泉水沿著石槽自西山腳下,綿延十余里,一直流到玉泉山下的靜明園里。全部工程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竣工。這項工程完成后,乾隆皇帝自靜明園去往靜宜園巡視。當走到靜宜園大門前時,他駐足向北、向東觀望了好一陣,頓感不悅:這香山西面、北面為山地,溝壑眾多,靜宜園、健銳營、石渠及東面數里遠的靜明園、清漪園都在山腳下,且整體地勢西高東低,到了汛期一旦山洪暴發,這些皇家建筑及山下的村落就有滅頂之災。而此前他曾聽人講過,香山一帶曾多次發生過洪水,危及方圓數十里。乾隆皇帝越想越覺得不安,于是派人將香山一帶的地勢進行一番勘察,很快傳下一道圣旨:在香山腳下南北側各開挖一條旱河,以及時排泄汛期從山上下來的洪水。

    接到圣旨,工部立即組織人員施工,并要趕在下一個汛期之前完工。很快數千民工匯集香山腳下,自南、北兩處,各開挖一條旱河。

    北旱河西起四王府南側的旱河灘,向東經豐戶營、娘娘府、玉泉山、槐樹居、鑲紅旗,出青龍橋,入蕭(肖)家河,再經安河橋、蕭家河村、圓明園北,在朱房南側與圓明園諸水匯合,東流入清河。南旱河也是北起四王府南側的旱河灘,向東南經小屯、雙槐樹、東平莊、羅道莊,過玉淵潭后在白云觀北分兩支,一支東行入西護城河,一支東南行入南護城河。該河大體上呈南北走向,東面是平原地帶,不遠處有小屯、閔莊、中塢、藍靛廠、冉村等十幾個村落,再往東離西直門就不遠了。為防止汛期兇猛的洪水將旱河沖毀,殃及上述地區和京城的安全,在開挖南旱河時,特意將挖出的土堆放在旱河的東側(岸),以此形成一道高高的土壩,俗稱旱河山。

    為了防止旱河兩岸的水土流失,旱河開挖后,沿河兩岸廣植樹木,并以柳樹居多,從而自香山腳下向東、向南延綿數里各形成一道綠色長廊,并在兩條旱河中部的豐戶營和東平莊各修了一座鎮水龍王廟。

    乾隆年間竇光鼎、朱筠等編纂的《日下舊聞考》對開挖兩條旱河略有記述:北旱河為“四王府東北至靜明園外垣皆有土山,土山外圍東西一帶泄水河,其水東北流,合蕭家河,經圓明園后歸清河。”南旱河“其水流經小屯村、西石橋、平坡莊、東石橋折而南流,經雙槐樹之東,又東南至八里莊,西匯于釣魚臺前湖內,為正陽、廣寧、廣渠三門城河之上游。”“此二泄水河皆乾隆年間奉命開浚,每夏間山水盛發,借此南北二河分釃其勢,自是田廬道路咸蒙利賴,無復有泛溢沮洳之慮矣。”乾隆皇帝的胞弟、宗室畫家愛新覺羅·弘旿在其繪制的《都畿水利圖卷》中,對開挖南北旱河及沿河廣植樹木有過描繪,此圖而今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乾隆皇帝曾幾次派工部官員沿南北旱河巡查,并令專人進行河道的養護,任何人不得在河道附近耕種、建房、置墳、取土。故此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挖,一直使用到清末,其間在道光、咸豐年間曾對旱河進行過兩次疏浚。在近140年的時間里,香山地區曾發生過十余次山洪,但洪水均通過北旱河和南旱河迅速排泄,及時消除了這一地區的洪水隱患,保證了西郊園林、健銳營和香山至玉泉山輸水石槽及京西地區的安全。

    1900年以后,隨著清政府的衰敗,旱河失于修治,部分河道被改道或毀壞,有的還被改為農田,昔日寬闊的泄洪河道經過近百年的不斷“改造”,多變為狹窄的溝渠,而南旱河東岸的旱河山也在20年前被徹底鏟平修成了旱河路。如今只在萬安公墓以南尚有南旱河故道,玉泉山北側至青龍橋尚有北旱河故道可尋蹤跡。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