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云南文山因濫墾導致石漠化青山變石海

2012-08-07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記得小時候很多土地上都見不到石頭,也不知怎么了,最近二三十年地里的石旮旯越來越多;再這樣下去,不出幾年,恐怕就沒地種了。”今年67歲的劉應發指著漫山遍野的石旮旯,困惑地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劉應發是云南省文山市古木鎮灑卡村村民,全家有17口人,6畝多地,其中可以種水稻的水田不到1畝,其余的土地只能種苞谷。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家田土每年的收成,苞谷1000多斤,稻谷400多斤,除去化肥、種子的成本,一年下來收成所剩無幾,糧食根本不夠全家吃的,只能花錢到市場上買,每年買口糧的錢需2000多元。無奈之下,他膝下的四個兒子不得不帶著妻兒到廣東等地打工。

  石旮旯里“見縫插針”種莊稼

  《經濟參考報》記者最近在貴州、云南等石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采訪了解到,長期以來,石漠化地區植被遭到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耕地貧瘠產出低,人畜飲水十分困難,自然災害頻發,一度是“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形成了“人增-耕進-林退-土壤侵蝕-巖石裸露-石漠化-貧困”的惡性循環。這些地方土地貧瘠,耕作條件差,許多地方的老百姓只能在石縫中間種點玉米、紅苕、洋芋等旱地作物,收成很低。

  記者在云南省文山市古木鎮灑卡村采訪看到,這個村的石漠化特征十分明顯,在較平緩的山谷坡地上,裸露的巖石占據了地表大部分面積,寶貴的土壤存在于巖石之間的縫隙中,面積小的只有盤子大,一棵一棵的農作物就“見縫插針”地種在石頭縫里。還有一些農民將地里的石頭一點點清理出來,壘成石壩,運來泥土,填土造成梯田。

  古木鎮黨委書記李家智說,古木鎮石漠化程度像灑卡村一樣的還有好幾個村。全鎮共有9個村委會,其中有5個村委會石漠化程度嚴重,石漠化面積100平方公里,占全鎮幅員面積的一半以上,人均耕地面積半畝左右,且土地貧瘠,糧食產量極低,連基本口糧都不夠,老百姓的生活只能靠外出打工支撐。據統計,全鎮2萬多人中,有1萬多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其中舉家外出務工的有5000多人。

  青山變“石海”飲水貴如油

  貴州師范大學中國南方喀斯特研究院院長熊康寧表示,石漠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無水土資源。由于石漠化地區缺少植被,不能涵養水源,造成水資源利用困難,石漠化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人畜飲水困難。正所謂“地下水滾滾流、地表水貴如油”。到目前為止,西南巖溶山區還有1.7億人飲水困難,滇、黔、桂三省(自治區)有160余萬公頃耕地受旱。

  “房頂上的池子是用來接雨水的,雨水通過水管流到水窖里,經沙子過濾后直接用來燒水、做飯。一般從5月下旬到9月份雨季時蓄水,雨季過后就喝水窖里的水,直到第二年雨季來臨。”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敬南鎮皮山村村民張顯春對記者說。

  黔西南州興義市敬南鎮皮山村石漠化程度較為嚴重,人畜飲水困難,長期靠天吃水,家家戶戶都吃“望天水”。記者采訪發現,皮山村大多數農戶房頂都修有積水池,院子里修有水窖,兩個池子通過水管連起來。

  今年89歲的村民陳顯國指著光禿禿的大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在我小的時候,村周邊山清水秀,環境很美,老百姓吃的是山泉水,F在山上的樹砍光了,都成了石頭山,根本留不住水,不知多少年才能恢復原貌。”

  記者調查了解到,像皮山村這樣的水窖工程,在黔西南州廣有分布,蓄水量一般在30立方米至40立方米。當地干部說:“即便是水質不達標,但也是解決村里人畜飲水困難比較好的做法了,還有很多農戶沒有修呢!”

  在石漠化地區采訪,一個最直觀的印象便是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許多地方山坡都是光禿禿的,石頭裸露,儼然變成“石海”。更為嚴峻的是,許多石漠化地區人畜飲水十分困難,很多地方都是修簡易的水窖接“望天水”喝,沒條件修水窖只能喝露天水或買水維持生活,飲水安全無法保障,一度出現地方病流行的情況。

  越窮越墾越墾越窮

  不斷擴大的石漠化引起的生態惡化、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災害頻發,加上“開荒開到邊、種地種到天”的落后生產方式,使當地農民生活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貧困惡性循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舉步維艱。根據國家扶貧辦的統計,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區有鄉村人口1400多萬人,是我國最貧困的區域之一,區域內農民人均收入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扶貧攻堅的“硬骨頭”。

  “這么多年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我們還是這么窮?”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蚌谷鄉長菁村70歲的村民林朝貴無奈地說。他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下家里的收入:全家6畝多地,只能種苞谷,一年收成不到2000斤,不能換成現金,主要是人吃,一部分用來喂豬;大米全部靠買,一年支出1000多元;每年喂兩頭豬,一年收入3000元左右。“一年下來,除去肥料等各種生產資料成本,一年剩不下幾個錢!”林朝貴說,如果人不得病,豬不發生瘟疫死亡,生活還能勉強維持,稍有不測,家里便揭不開鍋。

  林朝貴一家的貧困狀況,從他家住房和屋內陳設得到印證。土木結構的房屋低矮破舊,已住了快40年了,幾十年的風吹雨打,房子已變形,成了危房。屋內陰暗潮濕,凌亂不堪,家具陳舊。記者注意到,他家電器是一臺十二英寸的黑白電視機和一盞白熾燈。由于家境貧困,唯一的兒子30多歲才找到媳婦,可結婚沒兩年又跑了。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