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城管秀柔情,能否扭轉粗暴形象?

2012-10-14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

 城管秀柔情,能否扭轉粗暴形象?——武漢城管執法屢出“花招”引爭議

    從列隊舉牌的“賣萌式”執法到圍觀靜默的“眼神式”執法,再到予人玫瑰的“獻花式”執法,武漢城管在文明執法上可謂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思。

    作為城市管理的載體,城管人員在城市秩序維護、城市綜合管理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由于執法手段強硬,沖突時有發生,城管隊員屢受社會指責。武漢城管不斷翻新的柔情執法能否替代以往“惡言相向”的粗暴執法?花拳繡腿的執法方式能“秀”多久?

    執法花樣層出不窮

    商戶將經營物品擺到店外,屬于違規經營,城管上前糾正,臨走時還送上一枝鮮花。這是武漢城管最新嘗試的“獻花執法”。據一名城管隊員介紹,他們送的花多是玫瑰和康乃馨,寓意“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現在,一些“慣犯”都不再犯了。

    其實,在此之前,武漢城管部門已先后推出了“舉牌執法”和“眼神執法”等新的執法花樣,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親,路邊攤不衛生,吃了會拉肚子哦親!”“輕輕地吃完了,揮一揮衣袖,不留下一片垃圾!”……10余名身著城管制服的年輕女子,手舉寫滿“賣萌語言”的提示牌,來回在占道經營的攤點前踱步……這種“舉牌執法”試圖以勸走消費者的方式,來“對付”占道經營的攤販。

    而“舉牌執法”剛剛推出沒多久,“眼神執法”又來了。20名城管隊員列隊站在一家店鋪門口,圍觀不語,死死地盯著違規經營的商販。在城管的“注視”下,商戶不得不自覺收起了占道攤位。

    9日晚6時許,記者來到“眼神執法”的發源地——武漢市胭脂路、民主路一帶。這里是一片老城區,人群熙攘,街道兩旁擠滿了商鋪、餐館。雖然正是高峰期,但街道兩旁并未見占道經營現象,一切秩序井然。

    民主路興旺超市的店主彭女士告訴記者,最近這段時間經常看到“眼神執法”,大部分商戶都會自覺配合。“這種方式其實挺好,占道經營確實不對,但有時也是無意的,只要善意地提醒,我們都比較能接受。”

    曾經飽受夜市燒烤攤噪音困擾的武漢市民段文告訴記者,每晚自家樓下都有很多燒烤攤,不僅容易堵車,而且油煙、垃圾等造成較大污染。他說,“這種模式是柔情執法,以情動人,以情說法,我這幾天觀察,效果很明顯。”

    不過,反對聲音也不斷。居民田女士則認為,不管是柔情執法還是暴力執法,都是“換湯不換藥”。她說,看到城管就收拾東西,等城管走遠了再擺出來,新式執法變成了“游擊戰”,長久了也許商戶都見怪不怪了。

 改革還是作秀?

    過去,為整治屢禁不止的占道經營,城管執法人員大多采取“圍追堵截”或者罰款取締等方式,屢屢造成沖突甚至“流血”事件。于是,人們給城管冠上“冷酷無情”、“強悍”、“暴力”等標簽。

    “之前,我們一直強調依法行政,而忽視了執法對象的感受。”武漢市城管局法制與執法監督處處長陳熙說,過去經常遭遇攤販不配合,抵抗甚至辱罵,暴力沖突時有發生。“時間一長,群眾對我們的質疑也越來越多,甚至認為我們在欺負弱勢群體。”

    為化解這一矛盾,各地城管部門近些年著實下了很大工夫。大量吸納大學生、研究生,以提升人員整體素質。同時,執法新創意頻頻推出,“微笑執法”、“辯論執法”、“圍觀執法”、“靜默隊列執法”、“鐵桶陣執法”等常常令人耳目一新。

    “雖然我們的任務是整治城市環境,但面對的是基層人民,如果不轉變執法方式,即使效果達到了也不會讓群眾信服。”陳熙坦言,過去執法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在于手段過于剛性,只知道嚴格,卻缺乏文明、親民。

    “現在不賣萌不行啦。”曾參與“舉牌執法”的武漢市江岸區城管女子中隊隊長盧岳一末說,一味強硬執法行不通,商販也會有排斥心理,矛盾越積越深。而說好話、賣萌商戶更容易接受,化解對抗性心理,變“要我改”為“我要改”,能理解并配合城管的工作。

    但是,對于屢屢創新的執法方式,許多人并不以為然:這并不是改革,高高在上的執法理念未有改觀。

    開副食店的武漢市民曹金州認為,這只是城管耍的一個“花招”,形式變了,城管形象沒有變。“‘眼神執法’其實是一種冷暴力。送花也一樣,傳達的意思不是一種美意,而是一種懲罰的暗示。”

    更多的市民認為,不斷翻新的執法手段只是為了吸引眼球,有作秀之嫌,而且,一味柔性執法會有損執法的權威性。

  缺的不只是形式

    理性來看,這些另辟蹊徑的執法手段,不用蠻力,較之于拳腳相加的暴力執法無疑溫柔多了;對攤販而言,這種柔情執法,也更易于接受,為改善城管形象吹來了一縷新風。

    但城管問題由來已久,僅有執法形式的創新也許難以解決城管執法中的問題。扭轉城管執法形象,還需配套制度做支撐。否則,柔情執法只是一個美麗“花招”,最終流于形式,不能修成“正果”。

    中國政法大學王敬波教授撰文指出,城管承擔的部分職能是現階段社會發展中矛盾相對集中的領域,需要社會綜合治理。寄希望單純依賴城管一個機構獨立解決,無異于天方夜譚。在改進執法管理的同時,政府更應該注重解決社會矛盾,推進法制化治理。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持久有效的人性化城管執法模式。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沈陽教授說,城管想用新型執法方式改變人們的偏見,擺脫過去暴力執法的形象,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更重要的還是研究長效機制,不要讓執法方式的探索僅僅停留在外在的形式,甚至陷入越走越偏激的怪圈。人們長期以來對城管形成的印象并不會因一個眼神、一朵玫瑰就能輕易改變。”

    還有專家指出,“列隊執法”也好,“獻花執法”也罷,只是對執法手段的修修補補,是治標不治本。要想真正創新城市管理,必須改變思路,從“城市管理”邁向“城市服務”,要讓權力真正為人民服務。

    “雖然柔性執法避免了暴力沖突,但真正起效的還是小販對城管的畏懼,如果商戶見縫插針的意識沒有改變,未來矛盾沖突的隱患依然存在。”沈陽建議,城管在執法時應多考慮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允許小商販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進行經營,以保障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同時滿足市民的生活需求。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