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就業季。這個夏天,人數創歷史新高的727萬大學畢業生,再度讓“就業難”成為中國社會的熱話題。
面對牽動中國數百萬家庭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當媒體多冠以“史上最難”或“更難”來形容就業形勢之際,糾纏中國多年的大學生就業難其實更需要洞悉癥結的冷思考。
一邊是大學生“懷才不遇”,找不到工作;另一邊則是一些企業“求賢若渴”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就業難”與“用工荒”的并存,凸顯著謀求經濟轉型的中國正經歷結構性的就業矛盾。
一邊是大學生進入就業崗位后抱怨“學非所用”的尷尬,另一邊則是一些大高校不顧自身定位和市場需求盲目設置專業、開設課程。大學如何對接社會,培養“適銷對路”的大學生,拷問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一邊是國家三令五申要求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另一邊則是一些用人單位在戶籍、性別、年齡等方面設置五花八門的就業門檻。年年批駁卻年年凸顯的就業歧視,似乎成了就業季里驅之不散的陰霾。
……
如今,“金三銀四”的招聘高峰時段已過,手捧簡歷的畢業生們正在漫漫求職路上做著最后的沖刺。22日開始,中國新聞網相繼推出“就業季”系列稿件,走進那些求職路上的大學生,多角度剖析頗具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就業問題。
連年“就業難”的冷思考:結構性就業尷尬何解?
資料圖片:2013年6月8日,求職者在2013年浙江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大會上查看招聘信息。
網友吐槽高校“毀人”專業 寬招生窄就業遭現實尷尬
畢業季臨近,新一屆大學畢業生紛紛踏上求職路。然而,由于畢業人數不斷增加、就業機會相對有限,畢業生們正遭遇著“拿文憑易、找工作難”的現實尷尬。
“不要報法語,就業已經飽和。”“別報新聞,那完全是個坑!”……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不少網友在微博上吐槽高校的“毀人”專業。
對此,專家指出,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困境暴露出高等教育諸多問題,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合理設置專業、切實提高辦學質量,才是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
網友熱議“毀人”專業 醫學、新聞遭吐槽最多
連日來,“高考加油,別報××專業”相關話題引爆網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與共鳴。觀察網友互動,中新網記者發現,醫學、新聞、語言類專業被吐槽最多,此外,法學、管理學等專業也在吐槽之列。
由于工作壓力大、安全系數低,醫學成為被吐槽次數最多的專業。
網友“@若MAYBe”畢業于遼寧醫學院,她表示,“現在醫療環境不好,老有傷醫事件,老百姓都不理解,老覺得醫生都是黑心的,而且對醫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好多專業都要博士,太難了,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騰訊微博網友“@吳祖君”也表示,不要報考醫學類專業,因為人身安全容易受到威脅,并且現在的制度下醫務工作者是一個弱勢群體。
與專業門檻較高的醫學相比,新聞學廣受吐槽則不單因工作壓力大,還因為近年來媒體門檻的降低,讓本帶有專業優越感的媒體,變得人人可參與,變相增加了該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
對此,網友“@桂杰”戲言:“我發現一個土木工程系的學生也可以當好新聞記者。”
“@YY就是袁曄”則表示:“追求所謂新聞夢想的同學,請報個自己相對感興趣的其他專業,然后輔修幾門新聞課程,直接去找工作就夠了。”
由于就業面窄、人才過剩,語言類專業與法學專業亦難獲網友好評。
“英語就業前景相當不好,選擇面小,且就是一門工具,沒有特別用處。” 四川網友“@發條橙橙橙橙橙橙”說。
網友“@Crystalsmx”則勸大家不要報法語專業,“法語就業已經飽和。你想去非洲嗎?月薪上萬,而且所有的福利條件都很好,你去嗎?可惜只招男生。”
“@LaBO GO”則調侃道:“我是學法學的,其實說起來除了學習辛苦和就業率極低以外,這個專業還是不錯的。”
拿文憑易找工作難 畢業生遭遇現實尷尬
大學畢業,拿到一紙文憑較為容易,但靠這一紙文憑和所學知識找到工作,卻面臨著不小的阻力。這些體現在網友吐槽中的矛盾和尷尬,彭慧也深有體會。
今年24歲的彭慧畢業于河南某專科學校。高考失利后,囿于家庭條件等原因,彭慧沒有復讀,而是選擇到專科學校學習自己喜歡的英語專業。“當時認為,只要自己學得精,畢業找到好工作是沒問題的。”
然而,事實并未如她所愿。正如某網站近日發布的《中國大學最愛的本科專業排行榜》顯示,全國1166所本科大學中,有903所大學開設了英語本科專業。畢業于專科院校的彭慧可以說絲毫沒有競爭力。
2013年夏,彭慧畢業即失業,而她也幡然醒悟,“英語專業是受大家青睞的‘熱門’專業,但這個專業人才過剩、就業飽和,之前是自己太樂觀了。”
熱門專業受熱捧,以至于人才飽和變“冷門”。而在大學擴招背景下,傳統的冷門專業畢業生境遇也不樂觀,孫旭陽就是其中一例。
孫旭陽就讀于南方某一本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如今,即將畢業的他求職已持續了一段時間,但是工作暫時還沒有著落。
“四年前很容易就考進了思政專業,很慶幸自己圓了大學夢。如今轉眼間到了畢業,才發現大學是‘混’過來的,而且所學專業應用性差,可選擇的職業太少。”孫旭陽無奈地說。
考大學易、找工作難,彭慧、孫旭陽的遭遇,正是近年來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的一個縮影。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指出,近年來,很多高校為了擴招,辦一些家長喜歡、學生青睞的熱門專業,但是這些專業空有虛名,學生很難掌握到應對社會競爭的能力。
此外,熊丙奇還指出,“目前整個教育管理體系‘寬進寬出’,高校對人才培養沒有提出嚴格要求,畢業生只有大學生身份、沒有大學生水平,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
專業設置與社會脫節 專家吁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專業學科設置跟不上社會變化,大學生質量下降,畢業人數連年攀升……愈演愈烈的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社會的“心病“,也給了“讀書無用論”再次登場的機會,有的網友甚至建議“不要讀大學,去念藍翔技工”。
對此,熊丙奇告訴記者,大學生就業難,需要各方合力破解,而從高等教育的角度講,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是根本性的問題。
“目前高校專業、學科設置沒有足夠的自主空間,老師給學生開設什么樣的課程、采取什么樣的培養模式,都受到行政的干擾。所以,只有有了辦學自主權,高校才能應對社會不斷變化的形勢。”
與此同時,熊丙奇也指出:“我們不但要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也要擴大學生的選擇機會。”
“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實現學校自主辦學,讓學生自由選擇學校、選擇專業、選擇課程、選擇學習方式。這樣,學生能夠學到感興趣的專業,也將迫使學校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他說。
事實上,近年來高等教育質量下降已飽受社會詬病。熊丙奇表示,“目前高校多強調教師的論文、課題、經費,導致了教師不重視人才培養,師生雙方共同應付課堂等現象。”
“課程老化、教學內容沒有吸引力,而學生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觀察能力也沒有培養起來,以至于社會上出現了大學生不如高中生的說法。”熊丙奇說,高校必須重視人才培養,重視教育教學質量。
在熊丙奇看來,大學生依靠自身努力提高個人能力也很重要。除此之外,他還呼吁學校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很多學生直至高考志愿填報時都還不知道該選什么學校和專業,這凸顯了中國教育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重視不足。學校必須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告訴學生應該如何適應大學生活,該給大學生活定下什么樣的目標,該怎么樣在學習中完善自我。”熊丙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