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利劍”再次指向汽車企業。面對我國1.37億汽車用戶,消費者能得到哪些實惠?我國反壟斷執法不斷加強后,如何讓市場真正回歸理性?
11日,有關部門公布對一汽-大眾銷售有限公司及部分奧迪經銷商在湖北省內的價格壟斷行為進行查處。其中對一汽-大眾罰款近2.5億元,對 8家奧迪經銷商罰款近3000萬元。同日,上海市物價局對克萊斯勒及其多家上海地區經銷商的價格壟斷行為進行處罰也對外公布,分別對克萊斯勒和3家經銷商 處以3000余萬元和200余萬元的罰款。
這是近期我國對汽車行業壟斷行為的又一次處罰執法。當前我國不斷加強執法力量,使反壟斷執法進入“快車道”,對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為進行了積極查處。
對于消費者而言,處罰執法的結果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經濟利益。此次處罰后克萊斯勒宣布對旗下旗艦車型及零配件實施降價,并開放零配件銷售渠 道。一汽-大眾也進行了整改,并下調了奧迪原裝備件價格,同時涉及壟斷的經銷商也全面廢止協議并修改營銷政策。在此之前,反壟斷部門還對日本12家零部件 及軸承企業開出12.35億元的罰單。在反壟斷執法的壓力下,捷豹路虎、本田、豐田等相關大牌企業也紛紛宣布降價。
對壟斷行為的嚴格查處,將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無論是日本零配件企業還是歐美整車企業,汽車行業整車銷售和服務維修的價格壟斷已成為行業 頑疾。這些廠商簽訂價格同盟協議謀取不法利潤,蓄意抬高整車和配件價格,排除、限制了備件和整車市場的正常競爭秩序,損害消費者利益。
另一方面,壟斷行為嚴重影響正常的市場運行。對壟斷企業嚴格執法,將凈化市場環境,創造健康、公平的市場規則。用好《反壟斷法》,已成為構建我國良好市場環境的當務之急。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副研究員蘇華說,當前我國應加緊、加強反壟斷執法,引導企業主動遵守《反壟斷法》,為內資、外資經營者建立公平的“競技場”。對各類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設立一致的合法性評估標準,應成為建立新時期外資在華規則的重要一環。
但是長年以來,一些跨國公司在國內享受超國民待遇,將我國法律與監管漏洞利用到極致,甚至養成了“江湖氣”,使得我國市場亟須進一步優化。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表示,過去幾十年我國一直對外資采取歡迎鼓勵的優惠政策待遇,但對規范化方面的管理往往有所忽略,往往在引入外資 時,甚少考慮安全或市場壟斷的問題,一些領域幾乎完全被外資獨占。如果能打破壟斷,改變各類企業在中國市場長期養成的種種陋習,將是對中國市場的優化。
就在上一次的處罰公布后,記者調查發現奔馳、保時捷等品牌的部分經銷商仍然“頂風作案”,存在幅度幾乎相同的加價銷售行為。為此專家建議, 針對汽車行業的壟斷,未來只有工商、價格等多部門聯合,加強對零部件供應、整車銷售、售后維修等多個環節的動態監管和執法,才能讓市場真正回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