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友等12家日企被罰12.354億元,部分企業主動自首求輕罰
12.354億元,國家發展改革委開出了反壟斷史上最大的一張罰單。昨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確認對日本住友等八家零部件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依法處罰8.3196億元,對日本精工等四家軸承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依法處罰4.0344億元,合計罰款12.354億元。
何處違法
壟斷汽車零部件價格
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經查實,2000年1月至2010年2月,日立、電裝、愛三、三菱電機、三葉、矢崎、古河、住友等八家日本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為減少競爭,以最有利的價格得到汽車制造商的零部件訂單,在日本頻繁進行雙邊或多邊會談,互相協商價格,多次達成訂單報價協議并予實施。價格協商涉及中國市場并獲得訂單的產品包括起動機、交流發電機、節氣閥體、線束等13種。經價格協商的零部件用于本田、豐田、日產、鈴木、福特等品牌的20多種車型。截至2013年年底,當事人經價格協商后獲得的與中國市場相關的多數訂單仍在供貨。
2000年至2011年6月,不二越、精工、捷太格特、NTN等四家軸承生產企業在日本組織召開亞洲研究會,在上海組織召開出口市場會議,討論亞洲地區及中國市場的軸承漲價方針、漲價時機和幅度,交流漲價實施情況。當事人在中國境內銷售軸承時,依據亞洲研究會、出口市場會共同協商的價格或互相交換的漲價信息,實施了漲價行為。
國家發展改革委認為,八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和四家軸承企業涉嫌達成并實施了汽車零部件、軸承的價格壟斷協議,違反了我國《反壟斷法》規定,排除、限制了市場競爭,不正當地影響了我國汽車零部件及整車、軸承的價格,損害了下游制造商的合法權益和我國消費者利益。
調查經過
日立等企業主動自首
“兩個案件中,當事人多次達成并實施價格壟斷協議,違法行為持續時間超過10年,違法情節嚴重,國家發展改革委依法予以從重處罰。”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也對主動提供重要證據的相關當事人適用了《反壟斷法》減輕或免除處罰的條款。
據了解,我國對上述12家企業集中開展反壟斷調查始于今年4月,而日本的反壟斷機構早在2010年和2011年就對這些企業進行了相關調查。其后,這些企業還向美國、歐盟等反壟斷法實施較早、執法活躍、規定嚴格的反壟斷機構自首。
處罰力度之所以有輕有重,跟企業接受調查時的態度有關。多數國家的反壟斷法規定,經營者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并提供重要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酌情減輕或者免除對該經營者的處罰,中國的《反壟斷法》也是如此。
2014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反壟斷調查人員因其他反壟斷案件到日立中國進行突襲調查。調查人員向日立中國宣傳和解釋我國《反壟斷法》的有關規定。4月2日,日立主動向國家發展改革委自首,報告了與相關企業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并提供了重要證據。隨后,不二越等企業紛紛自首。
有輕有重
最高罰上年銷售額8%
在這樣的前提下,國家發展改革委最后給出的汽車零部件價格壟斷案的處罰決定為:對第一家主動報告達成壟斷協議有關情況并提供重要證據的日立,免除處罰。對第二家主動報告達成壟斷協議有關情況并提供重要證據的電裝,處上一年度銷售額4%的罰款,計1.5056億元。對只協商過一種產品的矢崎、古河和住友,處上一年度銷售額6%的罰款,分別計2.4108億元、3456萬元和2.904億元。而對協商過兩種以上產品的愛三、三菱電機和三葉,處上一年度銷售額8%的罰款,分別計2976萬元、4488萬元和4072萬元。
軸承價格壟斷案的處罰決定類似。對第一家主動報告達成壟斷協議有關情況并提供重要證據的不二越,免除處罰。對第二家主動報告有關情況并提交涉及中國市場所有證據和銷售數據的精工,處上一年度銷售額4%的罰款,計1.7492億元。對2006年9月退出亞洲研究會但繼續參加中國出口市場會議的NTN公司,處上一年度銷售額6%的罰款,計1.1916億元。但是對提議專門針對中國市場召開出口市場會議的捷太格特,處上一年度銷售額8%的罰款,計1.0936億元。
《反壟斷法》規定,經營者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這次處罰,最多對企業作出上一年度銷售額8%的罰款。
后續整改
全員需接受反壟斷培訓
國家發展改革委透露,涉案企業均提出了整改措施。首先立即根據中國法律對銷售政策和銷售行為進行整改;同時對公司全體成員進行反壟斷培訓,確保員工行為符合中國法律要求。此外還將采取實際行動,消除過去違法行為的后果,主動維護競爭秩序,并惠及消費者。
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將對本次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其他違法線索繼續深入開展調查,確保公平執法,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對于罰款的接收,財政部專門設立了執法賬戶,境外企業將罰款匯至這一賬戶,直接上繳國庫。根據法律規定,企業要在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上繳罰款。如果逾期未繳,每日按罰款額的3%加處罰款。
新聞追問
最大反壟斷罰單如何出爐?
這張罰單創下我國反壟斷史上新的處罰記錄。這起反壟斷大案的調查是如何開展的?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根據掌握的線索,國家發展改革委向相關企業發送調查詢問問題清單和提供相關資料的清單,要求其回答問題,提供原始的工作筆記、會議記錄、電子郵件等。
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直接參與價格協商的人員和公司管理人員請到發展改革委進行詢問,以便將協商的時間和地點、協商的產品、具體形式、報價、持續時間等調查清楚。
調查人員將調查內容進行反復核對,對不同調查對象提供的細節進行一一對應、相互印證,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期間,有的企業當事人或員工會以時間過去太久了,記不清了等理由為相關壟斷行為推諉責任。最終,在大量證據和事實面前,這些企業承認了壟斷行為。
此外,在日本、美國等國,直接參與上述價格協商行為的工作人員、企業高管要負刑事責任,但我國的《反壟斷法》沒有規定刑事責任,只對壟斷行為的行政處罰和民事賠償作出規定。因此,作為反壟斷執法機關,國家發展改革委此次作出的是行政處罰。
馬上就訪
封閉供應鏈形成橫向壟斷
軸承是汽車的關鍵零部件,用在汽車上的軸承部件技術要求尤其高。這在客觀上也容易造成大的軸承生產企業形成行業壟斷。汽車行業人士分析認為,與歐美車企壟斷情況不一樣,日系壟斷主要是橫向壟斷,這與其相對封閉的供應鏈緊密相關,通常是在投標過程中,通過多家企業“串通”,以一家企業報低價,其他企業報高價的方式輪流中標。
與此同時,日本零部件企業比較“抱團”,這樣的方式對于日企來說似乎已成“行規”。因此,要降低日系汽車零部件的價格,簡單降價不是解決途徑,而是要打破封閉的供應鏈格局,讓更多本土零部件企業有機會進入。
目前,國內車企對日本零部件依賴程度依然比較高。中研普華公司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從日本進口額為95.8億美元,占進口總額27%。其中,核心零配件,如變速箱、離合器等,進口占比均達到45%,制動器進口占比達33%。
記者了解到,日本零部件企業的價格壟斷不排除在整車廠主導下達成默契的可能,因此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已經率先宣布將下調零配件價格,但具體降價幅度和范圍仍未公布。東風日產公司則回應稱,高度重視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的重要指導意見,會結合《反壟斷法》等法律法規,積極研討、制定相關領域改善方案。
專家觀點
消費者能得實惠依然有限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隨著12家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受罰,大家可能更關心的是,未來在買車和修車環節是否能夠真正得到實惠?
與奔馳、寶馬等公司對零部件降價范圍、降價幅度作出說明不同,日系車企模糊降價數據,同時也沒有調價后的零整比數據。有行業協會和反壟斷專家對記者表示,在《汽車銷售品牌管理實施辦法》修改完善之前,消費者買車、用車成本下降空間有限。
與此同時,辦法規定消費者“修車必去4S店”的模式,仍然使得消費者在車企面前處于弱勢地位。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君認為,外國汽車企業對中國市場和政策做了充分的了解,“鉆空子”抬高了零配件定價,目的就是在零配件這一塊獲取巨大利潤。合資車企的零配件渠道由外方控制,使得外資零部件企業通過供應權限壟斷了價格。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市場分會副理事長蘇暉表示,對零部件企業的重罰將警告那些企業不能再橫向壟斷中國市場的價格,但是車企作為汽車供應商,對經銷商和消費者仍然十分強勢。在目前中國不允許獨立資質的第三方汽車維修及零件供應的機制下,讓消費者負擔最重的修車成本下降空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