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說“養兒防老”,然而,在現代的社會里卻頻頻出現“養子啃老”的現象,不僅殷實的家庭有“啃老”的孩子,并不富裕的家庭也常出不肯“斷奶”的孩 子,甚至還有小兩口帶著孩子一起“啃老”的現象。在如今老年人生活尚待關懷的情況下,父母如何經得起這般無休止的“啃老”——
1 病態“啃老”成頑癥
一個即將步入而立之年、身體健全的長沙男子,竟欲請求法律援助將父母告上法庭,“父母不養我,我要告他們。”讓他理直氣壯告父母的理由是:我沒能力,父母有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將至而立之年,還在“啃老”,在遭拒絕后,竟然還要向法院控告父母的不養之罪,這令為人父母的人聽起來都不免脊背發涼。而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 “啃老”案例絕非孤例。梳理可以發現,“啃老族”的年齡多在二三十歲左右,他們多數不是沒有謀生能力,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機會,衣食住行主要靠父母供養。
●案例一 今年已經29歲的匡某,小學輟學后學過木工、理發,當過酒店上菜員,但皆以“受不了氣”、“工作太累”等理由作罷,F在除了在美術培訓班當人像模特之外,匡某整天無所事事賴在家中,其父母忍無可忍將其趕出家門。
●案例二 “沒意思,工作累得半死,錢也沒幾個子兒,不想干了。”這是今年26歲的小天理直氣壯地整天待在家中的理由。大學畢業的小天,家境并不富裕,父母均已退 休,每月的家庭收入不到5000元。為了補貼家用,小天的母親只好外出做清潔工。而小天現在只是每天在家里打游戲。父母曾為他找過兩份工作,小天都以太辛 苦為由放棄。“這樣的學歷,還挑三揀四,有什么好工作會從天上掉下來呢?”小天的父親憂心忡忡地說。
就連海歸、“富二代”中也出“啃老族”,靠家里接濟為生。
●案例三 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小易在家中已經待了4個年頭,“我也不想這樣,但美國競爭很激烈,國內條件又不好,現實讓我感覺很失望。”2010年回國后,小易也花了 精力找工作,但薪資和工作條件都不讓他滿意,于是就放棄了。小易的父親說:“當年我們也是花了一大筆錢讓他在美國讀書的,沒想到現在發展得這么不理想,這 當中有我們做父母的責任,也令我們很失望。”
更有甚者,小兩口當了爹媽還在“啃老”,吃穿都靠年邁的父母,其情其景更是令觀者嘆息。
●案例四 來自甘肅的宋女士,從孫子出生便包辦了兒子家里所有家務,還要拿自己的退休工資來接濟家用,愣是累得生病住院。一怒之下,她只好帶著孫子在外租房住,硬逼 著小兩口“斷奶”。宋女士嘆息:“唉,哪有他們這樣當爹媽的,有空時逗逗孩子就算完成任務了。吃完晚飯,一人一臺電腦玩到半夜,家務活一個手指都不肯伸。 我原來身體好時還能撐住,現在真有點兒干不動了!”
2 “啃老”不休誰之過不可否認,在生活壓力面前,許多剛剛處于人生和事業起跑線的年輕人的確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幫助,一些“啃老”現象中有無奈的成分。但是,對于那些 形成習慣的“啃老族”而言,他們完全忘記了“敬老孝老”的責任,心安理得地靠老一輩養活而沒有任何負疚感,如果父母不養,更是怨言不斷甚至打擊報復。這種 有違社會倫理的現象頻繁出現,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梅志罡對本報分析說,我們的社會處在一個急劇轉型的變動中,年輕一代中的部分人如果沒有很好地跟上這個社會的變化,就會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就需要從父輩那里索取資源來保障自己的生存。
的確,在就業和創業的初期,應屆畢業生難免會有“畢業季之痛”。就業難,工資偏低,房價、生活成本偏高,都構成了對年輕人的挑戰。但這些,都不是他們可以心安理得“啃老”的原因。
再者,出現像小易這樣的例子,家長也要反思,是不是教育也出了問題?有專家就分析說,“啃老族”之所以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過度的溺愛。“ ‘啃老’與傳統的家庭文化有關,家族制的傳統體系意味著父輩對子輩的撫養義務和子輩對父輩的贍養義務,但在社會發展中,父輩擁有的資源往往比子輩更多,所 以子輩在成長過程中有向父輩索取資源的動因,這是‘啃老’現象形成的一個內在原因。”梅志罡說,“這也體現了家庭在教育上的失敗和縱容,一部分年輕人由于 父母的過度保護,成年后在社會上很難自立。”
而子女在家庭觀念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F在許多年輕人缺少感恩心理,認為父母為自己提供無償的幫助是天經地義的,加上獨立能力不強、懶惰成性,這些都導致了他們只能回家“啃老”。
3 告別“啃老”靠大家
日前,浙江省杭州市、山東省等多地發布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修訂草案中,擬規定禁止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啃老”。對于這項草案,有人叫好,也有人認為這只是一廂情愿,并不能根除“啃老”現象。
“隨著‘啃老’人群的不斷增大,現在的年輕一代在買車、買房、養孩子等方面紛紛‘啃老’,而老一輩的養老資源又并不充足,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立法的形式有限度地控制‘啃老’人群的擴張,對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權益來說,是有進步意義的。”梅志罡說。
不過,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也有專家指出,“啃老”現象更多源自家庭倫理和社會傳統的問題,用法律的方法來進行限制并不妥當。
在家庭教育方面,梅志罡表示,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健全的人格,這兩個方面都很重要。“過分看重應試教育導致我們對孩子的生活技能、社會適 應能力等方面不太重視。我們要讓孩子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孩子的職業技能,讓他們在邁向社會的時候能更好地適應。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孩子健全人格的 培養,既不能對孩子過于嚴厲,也不能過于嬌慣。”
在父母意識方面,有專家認為,很多父母覺得孩子沒有獨立生存能力,愿意慷慨解囊,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縱容。每個人都應該具有道德責任感和社會責 任感,贍養父母是道德,貢獻社會是社會責任。一旦孩子形成“啃老心態”,而父母又縱容,這是一種極壞的道德示范,還會影響新家庭的形成。
在年輕人自身因素方面,他們應快速地學會自食其力。雖說面對結婚買房動輒需要幾十萬上百萬元的壓力,年輕人完全靠自己并不現實,但也要營造鼓勵年輕人自立自強的社會氛圍,讓他們意識到成人后依靠老人從牙縫里省出的錢來過“體面”的生活不是什么光彩事。
“首先,現在的年輕人一定要轉變就業觀念,要樹立憑自己的能力在社會上站穩腳跟的觀念。其次,要認真地培養自己的能力,光是讀書拿個文憑,沒有能力是不行的。”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運清對本報分析說,“最后,就是要有創新思維,形成自己的特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