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句話恐怕要改一改了,“教育要從寶寶抓起”才是真諦。早教市場,家長紛紛把寶寶送去早教中心“深造”。一邊寶寶壓力倍增,疲于奔命;一邊家長負擔加重,卻樂此不疲,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
忙早教 5齡童堪比杜拉拉
只和記者談了半個多小時,方一玲的媽媽就表示要走。她看著表嘟囔:“已經多談了十幾分鐘,還要帶寶寶去學鋼琴呢!”記者當然不敢阻攔,誰愿意耽誤小孩子的前途呢?
母親卻永遠想在前面,“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她反復對記者咀嚼著這句名言。名言落實到生活中,就是四處“趕場”。5歲的方一玲成了“大忙人”,周一至周五白天上幼兒園中班,其間參加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包括英語、書法、圍棋等等。周日下午1點-3點,去“創藝寶貝”早教中心學畫,之后還要學鋼琴。一周7天,唯周六休息,5齡童只剩“單休日”,忙碌程度堪比白領杜拉拉。記者的疑問在于:這些教育難道普通幼兒園無法提供,有必要讓孩子“趕場”嗎?
“沒辦法啊。”方媽媽感嘆,“誰讓我們上的是普通幼兒園呢?”方媽媽表示,盡管普通幼兒園也經歷著教育改革,開了不少興趣班,但硬件設施和教學質量同示范幼兒園、私立幼兒園相比仍存差距。為此,她必須帶著寶寶上早教班,以免將來和“精英”脫節。
記者了解到,不少寶寶進入普通幼兒園的家長,多抱著類似的“亡羊補牢”心理。他們覺得傳統幼兒園教育呆板,導致寶寶們像從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相反,早教機構更能針對寶寶的天性和特點,進行啟發式教學,寓教于樂。
補差距,從小培養幼兒精英
家長心態各不同——既然有亡羊補牢的,自然就有未雨綢繆的。記者走訪早教中心時發現,有些家長認為,與其進不了重點幼兒園再“補課”,不如先送寶寶上課,加大考進去的幾率。
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的公立幼兒園分為三級、二級、一級和示范園,質量依次遞增,其中一級幼兒園至2008年達180多家,且仍在增加,三級幼兒園則基本絕跡。此外,各種打著“貴族”“國際”“精英”旗號的私立幼兒園,也紛紛涌現。
為了寶寶的未來,爭搶示范園的名額或至少擠入優質民辦幼兒園,進入白熱化階段。
李青想讓寶寶進一所示范幼兒園小班,但400個名額很快被搶光。又跑了幾家公立重點幼兒園,情況多類似,李青把目光轉向私立幼兒園,并鎖定一家。其六大教學理念、每班20人3位老師、雙語教學、硬件設施一流……條件誘人,不過想得償所愿,還得經過考試。
4月6日上午9點半,李青全家出動,陪3歲孩子考試。面試時4個孩子一組,每個孩子由一位家長陪同,但老師和孩子互動時家長不能參與。面試持續半小時,分四個環節,考察孩子的感統協調、智力發展、語言表達等能力。一位老師主考,另一位觀察記錄。
“幸好參加過早教啊。”李青告訴記者,考試內容包括識字、拼音、繪畫、講故事、英語單詞等,淘汰率接近60%。首輪順利過關,次輪考生換成父母,內容為園方和家長互相溝通,表面輕松,8對父母卻只有一半通過。“拿到紅色錄取通知書那刻,我比自己當年考上北大還開心!”李青將考上的原因總結為上了早教:“沒早教經歷,就算寶寶考上,我們也肯定被篩掉了。”
存質疑,大部分家長仍跟風
那么市場上琳瑯滿目的早教機構,到底教些什么呢?以金寶貝為例,其教學內容包括體能、語言、感統、心理、喂養、習性、數學等各方面的指導。通過趣味游戲,讓寶寶掌握各種技能。其最大的教學特色,即“雙語教學”。“22到28個月是語言能力的爆發期,是最佳的學英語年齡。”金寶貝某老師告訴記者。
創藝寶貝則以繪畫為主,通過讓寶寶在墻上、畫架上繪畫,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據記者了解,市場上的早教中心,多采取形式小班制,內容多和金寶貝、創藝寶貝相似,其主要目的如創藝寶貝工作人員對記者說的:“0-3歲的早期教育以潛能開發為主,方法主要是玩,但要有目的地玩,為今后學知識打下基礎。”
效果究竟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