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本市沙化土地面積5年減少37.2萬畝

2016-06-19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昨天(17日)是第22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了解到,“十二五”以來,隨著京津風沙源治理、平原百萬畝造林、播草蓋沙等工程的不斷推進,本市沙化土地面積減少了37.2萬畝,歷史上的五大風沙危害區已徹底得到治理。

        本市的風沙危害區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延慶康莊地區和昌平南口地區,總面積247.5萬畝,治理前景觀環境差,風沙活動頻繁,當地百姓總結為“無風一片沙,有風地搬家,每當風沙起,處處毀莊稼。”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本市通過開展“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農田林網、重點風沙危害區綠化造林等工程,大規模防沙治沙,成效明顯。進入新世紀,根據生態建設需要,又陸續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播草蓋沙、平原百萬畝造林三大重點生態工程。

        京津風沙源治理一期工程于2000年啟動,10余年間累計實施造林、 營林690萬畝,構建了首都北部抵御風沙的第一道防線。目前,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已在昌平、門頭溝、懷柔、平谷、密云、延慶、房山、大興等8個區全面 展開,截至2015年,已完成林業建設任務30.2萬畝。

        2002年起,北京開始實施播草蓋沙工程,通過栽種北京本地植物品種 或引進沙生、抗旱灌木及草本植物,對重點風沙源地區的裸露沙荒地、卵石灘地、沙坑地等進行綠色覆蓋,形成上層喬木、中層灌木、下層草本的立體防沙固沙體 系。近5年來,工程實施面積近9萬畝,主要分布在朝陽、海淀、順義、平谷、延慶、昌平、房山、通州等各區,在植物選擇上,除了沿用傳統的品種二月蘭、板藍 根、菊類植物等外,還引進了金冠花、射干、荊芥、芍藥等新品種,不僅實現了抑沙止塵作用,還展現了多層次、多色彩的景觀效果,美化了區域環境。

        從2012年開始的平原百萬畝造林工程,利用廢棄砂石坑、荒灘荒地造林綠化,在五大風沙危害區加大生態修復力度,營造具有防風固沙、景觀游憩等多功能森林25.3萬畝,使五大風沙危害區徹底得到治理。

        三項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首都環境質量,提升了生態服務功能,截 至“十二五”末,本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1.6%,林木綠化率達到59%,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8%,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6平方米。五年來,全市沙化土地逐 年減少、沙化程度逐年降低,同時,沙塵天氣從2000年左右的年均發生13次以上,減少到近兩年的年均2到3次,風沙漸離北京城。

        “十三五”期間,本市將繼續開展京津風沙源二期工程,實施荒山造林20萬畝,實施封山育林100萬畝,實施低效林改造100萬畝,增強生態涵養功能。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