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挪威人在看著不斷變化的天空與大海,感受到北極的冰在融化,墨西哥灣帶來暖流對城市的改變,從而憂心忡忡地想著未來的發展。城市發展到21世紀,世界所有的城市都在各種條件劇烈的變化中,重新估價著城市的新本質。
此次綠色城市市長國際論壇會上,世界各國的市長或代表們,用綠色環保的思想,思考著他們的城市,以及整個地球的可持續發展。
大洋彼岸的美國博德人的生態倫理意識異常強烈,在每天的消費中,一美分一美分地奉獻著。10美元的消費,就會有一分錢用在這座城市購買公共用地上,博德人花費了120年的時間,用這聚沙成塔的效應,使這座城市消融在生機勃勃的公園之中。
而日本人,則在從破碎的環境中,一寸一寸地彌補著工業時代污染的河水與天空。廢木材、老虎機等等城市難以消化的垃圾,在北九州人的工廠里,重新分解,重新利用,他們正在構造著城市零排放的“夢想”。
丹麥人在嘗試著工業的生態化。卡倫堡市的生態工業城中,一個公司的廢料,會成為下一個公司的原料。各種盤根錯節的公司,形成了一個井然有序的工業叢林。在這種共生的工業區里,形成了非常嚴格的法規,甚至進入的企業如果不符合企業“食物鏈”,都將會被淘汰出局。
沈陽人把目光投向“世園會”以后,他們冷靜地思考著構筑環城綠地生態圈、東部森林生態圈、北部林草生態圈和湖泊濕地生態圈,以及建設遼河、渾河兩大生態走廊,以便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生態體系。
城市的新本質,是這些國際尖端的綠色城市們上下求索后的思考答案;這嶄新的本質,回歸到城市最古老的命題中———作為人居住的場所,城市應該是最人性、最合理、也是最優美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