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元:可持續發展的堅定倡導者
牛文元,1939年出生于河南焦作。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耶魯大學SDLP講習教授,美國弗吉尼亞大學FULBLIGHT 教授,《中國發展》雜志編輯委員會主席,中美環境與發展研究委員會中方主席。
主要研究課題與成果:1983年起與馬世駿院士一道參與聯合國起草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我們共同的未來”(布倫特萊報告),成為在中國最早投入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先鋒,并以“一馬一牛”的稱號享譽學術界;1988年將可持續發展列入中科院研究計劃;1992年地球高峰會議(里約環發大會)前,在中國首創“環境與持續發展研究室”并兼主任;2001年因研究“國家現代化”問題所提出的一整套全新的理論體系,被境外學界稱為“牛氏指標”。出版專著14部,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獲國家發明獎1項,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和三等獎2項,榮獲洛克菲勒基金杰出獎。1994年出版中國第一本可持續發展理論專著《持續發展導論》;自1999年以來主持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國家報告,至今已連續出版6集。
主要事跡:
多次參與評審、驗收中國環境模范城;參加綠色城市、綠色家園、綠色環保座談會或討論會;參與有關國際性、地區性的循環經濟論壇;參加評選優秀企業環保活動的案例大賽。2004年4月參加“綠色中國”第三屆論壇并進行專題演講;2005年3月作為第一提案人,在政協會議期間提交“關于建立健全國家環境統計信息發布制度”提案。
溫鐵軍:期待生態農業騰飛
溫鐵軍,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農村與農業發展學院院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7年公派赴美國密執安大學社會調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銀行進修,獲抽樣調查專業結業證書。1991年,自費公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并到康奈爾大學和南加州大學講學交流,其間參加密執安大學夏季學院量化分析培訓,獲ICPSR(國際社科聯)頒發的統計分析專業結業證書。
主要研究課題與成果:國情與增長、農村產權問題、鄉鎮企業與小城鎮發展、農村政治體制與稅費改革、農業的穩定性等問題。曾經獲國務院農研中心、國家體改委、國家科委等中央五單位聯合頒發的“農村改革十周年優秀論文獎”、農業部農研中心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等多項獎勵,1998年獲國務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證書。
主要事跡:
2003年10月25日,溫鐵軍參加了“綠色中國”首屆論壇并作了專題演講;
2005年1月22日,溫鐵軍為“綠色中國與當代青年冬令營暨第五期大學生環保社團(志愿者)培訓營”的營員們進行了精彩演講。
2005年6月18日,溫鐵軍參加了“綠色企業與循環經濟——綠色中國第七屆論壇”并作了專題演講。
劉玠:注重社會責任的企業家
劉玠,1943年出生于安徽舒城。鞍山鋼鐵集團總公司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冶金自動化及信息工程專家,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998年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2001年獲“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榮譽稱號。
主要事跡: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減輕或消除采礦和選礦產生的排巖場和尾礦庫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真實展現鋼鐵生產綠色制造過程,從2000年開始,制訂5年礦山生態恢復計劃,實施了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現已完成生態恢復面積490萬平方米,種植灌木470萬株,喬木370萬株,占可生態恢復面積的44%,鞍山市城市區域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占國家二級標準的天數67%以上。
承擔社會公益責任。1995年代表鞍鋼向受災的海城市捐贈價值160多萬元衣物;1998年赴京參加“攜手筑長城”大型賑災義演活動并捐贈400萬元;1999年被聘為“鞍鋼殘疾人聯合會”名譽主席;2000年代表鞍鋼向遼寧鐵嶺、岫巖縣等貧困地區捐贈133萬元和9萬多件衣物;2003年代表鞍鋼向鞍山市貧困地區捐贈100萬元資金和價值80萬元物資;2004年在鞍鋼設立350萬退休職工溫暖工程基金,用于幫扶救助困難退休職工;同年向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捐贈價值362576元的工藝椅5332個、向鞍山貧困地區捐贈80萬資金和價值80萬的物資;2005年代表鞍鋼向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捐贈100萬元,用于改善貧困中小學辦學條件。
王君婧:環保網站的小小CEO
王君婧,1994年出生于北京。北京東方德才學校五年級學生,“小綠芽環保中隊”中隊長,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和“東方德才之星”。曾獲“保護母親河獎”、首屆全國“十佳陽光少年”、北京“綠色小天使”征文比賽特等獎等。
主要事跡:
在北京部分機關、商場設置十幾處廢舊電池回收箱并以收集10萬節廢舊電池數量獲得“收集廢舊電池最多的人”吉尼斯記錄;利用假期先后去黑龍江漠河北極村、西沙群島、新疆喀什、浙江溫嶺等地宣傳環保,從2000年至今沿途共撿拾廢舊電池500多公斤,發放自制環保宣傳材料5000份,并征集到不同年齡、民族、國籍的人用漢、維、藏、蒙、英、法、韓、日等多種文字在“綠色環保”簽名條幅上的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