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老板當上環境觀察員 讓污染企業換位思考

2006-05-19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 ]
“我們住在這里,有兩個不敢,不敢開窗戶、不敢在外晾衣服。”聽到居民的一席話,附近的水泥企業代表低下了頭。不久前,在對秦皇島市10多家水泥企業集中所在地區進行環保執法檢查時,河北省秦皇島市環保局請了許多水泥企業的負責人做“觀察員”。這支“執法隊伍”對水泥企業挨家挨戶進行污染排放檢查,還邀請當地的居民談居住感受。
  “許多企業主觸動很大。”秦皇島市環保局局長劉建軍告訴記者,這種做法就是想讓這些企業老板們換個角色,讓他們在執法過程中感受,自己能不能容忍污染企業偷排偷放的舉動。
  除了讓污染企業負責人“參與”執法,秦皇島環保部門還邀請他們給中、小學生上課,“我有一次布置的題目是《粉塵對人的危害》,讓水泥企業、煤場的負責人自己給孩子們講。當自己成為一個講社會文明的老師時,無形中對自己的要求也會高起來。”做過22年大學教師的劉建軍深諳師道,讓污染企業進行自我教育。
  “不能一說到環保就是批評,對企業也要有同情心。”劉建軍也常常告訴企業,不要老拿執法人員當敵人。只要企業不干壞事,執法部門的作用其實是保駕護航。比如現在的污染要是不管,將來小錯會釀成大禍。
  一次,秦皇島市的環境監察人員深夜去查處一處工地的噪聲污染,那位工地負責人很“爽快”地掏出了一萬元罰款,然后繼續我行我素。
  “嘗試環保執法人性化,多與企業溝通,懲教結合非常有效。有家知名度很高的企業被處罰后不服氣,企業負責人甚至找各級領導和熟人說情。”環保部門經過討論決定暫時不罰他,但是讓企業主要領導寫下保證,下次再犯,兩次并罰。這樣處理的結果,往往是企業加大投入、強化管理,基本做到穩定達標。
  秦皇島最大的一家糧油加工企業,年產值60多億元,廠區離居民區很近,噪聲污染讓周邊居民吃盡了苦頭。環保部門并未簡單處罰了事,而是與工廠及時溝通,讓企業領導夜間去居民家中親身感受噪聲給他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此后,企業組織居民參觀廠區和生產過程,實地察看企業按專家意見采取的減小噪聲的措施,并為一些居民安裝隔聲窗戶等,廠群矛盾逐步化解。隨著溝通加深,企業每年都投入一定資金進行噪聲控制,開始主動地有意識地按照法律法規要求控制污染。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