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中國北方沙塵暴發生頻率長期以來呈下降趨勢

2007-02-06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新華網西寧2月3日電(記者卜曉明、顧玲)沙塵暴是中國北方春季較為常見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現象。盡管沙塵暴近幾年來頻繁造訪中國北方地區,但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研究員任國玉介紹,自有觀測記錄以來,中國北方的沙塵暴發生頻率呈下降趨勢。

    資料圖片:2005年6月3日,一名游客在嘉峪關街頭用手捂住耳鼻抵擋沙塵。當日傍晚,甘肅河西走廊的嘉峪關、酒泉和金昌等地遭受沙塵暴襲擊。沙塵暴造成這些地區能見度下降,一些地方的能見度僅為200至300米。 新華社發 (點擊看大圖)

    “當前人們一般的感覺是,沙塵暴越來越多了,危害也越來越大了。這種感覺與觀測記錄存在一定差別,”任國玉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任國玉介紹,中國氣象部門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就對包括沙塵暴在內的各類沙塵天氣現象進行規范化的地面觀測。根據對這些資料的分析,北方各地經歷的沙塵暴日數在上世紀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之間是很多的。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起,各地經歷的沙塵暴日數呈現穩定下降趨勢。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1997年。此后,沙塵天氣日數出現小幅回升,但目前仍明顯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更少于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的平均數量。“因此,從近30-50年的時間段來看,北方的沙塵暴發生次數是減少的;但從近5-8年的時間段來看,它卻是略有增加的。總體上看,自有觀測記錄以來,中國北方的沙塵暴發生頻率呈下降趨勢。”任國玉說。    

    任國玉認為,人們現在之所以會產生沙塵暴越來越多的印象,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響。一是長期以來沙塵暴事件的減少,使得它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們所忽視。當它在上世紀90年代末突然重新出現或增多時,人們的反應自然是不適應和不安,并形成沙塵暴造訪從未如此頻繁的虛假印象。

    其次,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們的環境意識不斷提升,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沙塵暴這種嚴重污染了居住地空氣的現象一旦重新出現,現實與人們心理預期的環境質量的差別驟然增大,極易在公眾心里形成它從未如此頻繁的感覺。

    再有,新聞媒介特別是電視和互聯網的空前報道,為沙塵暴增多假象的形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過去更頻繁發生的沙塵暴沒有機會通過電視和互聯網這樣的現代傳媒給公眾以如此直觀而強烈的視覺沖擊。

    “當然,觀測到的沙塵天氣頻率減少的總體趨勢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對其置之不理。恰恰相反,公眾的空前關注本身就說明國家有關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沙塵暴的監測預警和防治工作。”任國玉強調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