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國華盛頓白宮大草坪上的奧巴馬總統時,他的新能源政策引發了市場對于清潔技術領域的高度關注。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08年中國清潔技術行業投資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06至2008年,中國的清潔技術市場投資年均增長率為67.0%,政府在政策上的推動刺激了中國清潔技術行業發展的速度。
綠色GDP的背后,簇擁著的則是風投們青睞有加的眼光和資本力量的幕后助推。
報告中提及,2008年,VC/PE投資中國清潔技術市場的案例激增到55筆,比2007年增長了175.0%;從投資金額來看,2007年的投資額為5.90億美元,2008年的投資額為13.00億美元,同比增長120.3%。而在整個清潔技術領域覆蓋的九個一級行業內,環保產業成為了風險投資們的又一避風港灣。
目前,風投對中晚期環保行業公司的投資相對增加,這是因為金融風暴中,企業雖然面臨資金缺口問題,但如果通過風投的融資,能比競爭對手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在風波過去之后反而會變得更大更強,這正是投資者希望看到的。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環保
本世紀初,人們對于環保的意識僅僅停留在傳統意義上對污水、廢氣、土壤、醫療垃圾等的處理。近幾年來,一些產生少量污染的節能項目以及不產生污染的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的出現,逐漸將環保的概念延伸到了新能源。
用百度搜索一下,從事環保行業的企業沒有1000家也有800家。但對于這個行業的市場深入程度顯然不夠。
專注于環保領域投資的青云創投創始人葉東在電話里感慨地告訴記者,目前大家對于環保的理解有點像瞎子摸象。
“說到環保,有人想到垃圾,有人想到水,想到新能源。每個人腦子里帶來的都是他個人的理解,不是一個統一的認識。”葉東說,“其實,環保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產業,它存在于經濟層面的各個方面、各個階段,是為其他產業提供清潔服務的產業。任何一個產業都有環保,它是依附于其他產業來獲得生存的。”
與其有著相同感受的上海永宣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馮濤也認為,環保涉及各個行業,與化工、材料、機械、動力學、空氣學、礦業等均密切相關,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變廢為寶的再利用能力也在增強。
馮濤舉例說:“現在有人用礦渣的廢料來做紙漿,以此來減少伐木以及造紙廠的污染。”此外,通過塑料電子垃圾的回收,把垃圾轉化為生物燃料等循環經濟的做法同樣也是環保領域開拓的新興市場。
政策是把雙刃劍
環保項目的開發受資源不確定性、基礎技術難度較大且更新換代較快的影響。同時,也受供應鏈以及政府的支持程度等方面的限制。而在這其中,政府的支持程度是能否獲得投資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
在歐美,環保行業基本靠政府稅收補貼。在中國,對于廢水、廢棄物以及垃圾的處理需要花費很大的成本,但往往行業市場化程度較低。
馮濤認為,環保行業雖是朝陽產業,但行業的格局還未形成,這與政策支持的關聯度密切相關,而重中之重則是政策的配套。
葉東向記者解釋,政府的扶持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補貼方面,比如水價的補貼;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扶持則體現在政策的導向上,比如制訂環保的排放標準。
“只有把標準提高了,才能有更多的新興市場。如果沒政策,很多環保公司的新興技術就會用不上。”葉東說。
風險投資行業普遍認為,政府對清潔技術領域提供支持的決心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十一五”規劃給業界帶來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但投資人的困惑還是不少,例如具體到企業的稅收和補貼方面,依然缺少政策細則。此外,技術開發或多或少會受到政府的管制和補貼。雖然全世界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補貼,但相應的管制一直沒有擺上正式議程。
正如葉東所言:“過多地強調政府補貼是不現實的。但政策的提升,更嚴格的規定和執法卻能給環保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
青澀機會
環保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分支領域包括簡單的水處理、垃圾處理、噪音控制到冷門的地熱甚至是生物質能發電等。
上世紀80年代,環保建設多為政府投資,主要做簡單的無害化處理,由于屬公共管理范疇,盈利空間小,政府往往投入巨資建立國有環保企業,而民營企業幾乎沒有涉足者。直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民營企業通過與相關政府環保部門的合作,才開始逐漸進入這個產業。